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第二版)(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版前言

《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导向,以典型无机化学物料、有机化学物料和生物化学物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物料的名称、结构、性质、用途等基本知识的学习,渗透溶液性质、气体的状态方程、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四大平衡及平衡移动、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等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通过物质的性质验证、含量测定、成分分析、熔沸点与旋光度、折射率等特征常数测定、固液体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无机化合物的制备等基本实验操作,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本操作技能,按照“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来组织内容,共形成了8个学习情境、40个学习任务和35个实验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内容呈现方式理实一体化

每个学习情境都是按照“情境-任务-项目”的形式呈现内容,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相融合。

2.内容选择突出典型性和实用性

学习情境设计依据专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注重典型性,体现基础性。以水、s区、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甲烷、乙烯、乙炔、乙醇、葡萄糖、脂肪、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常用、基本、典型的物料为载体,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基本用途为内容,在对典型物料认识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理论性较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例如,在铜、铁等性质学习时渗透了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等。

3.内容编排突出学生主体性

遵循由无机—有机—生物物料,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次序进行学习情境排列。在任务内容编排中,适当的穿插有“相关链接”,为学生的学习起到铺垫、搭桥和拓展之用,更好地体现了“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除了“思考与习题”以外,还设计了“练一练”、“查一查”等内容,既能使学生即时性地巩固相关的学习内容,又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每个任务开始之前,都有“实例分析”引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以消除汽车尾气污染的化学反应为实例,引出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任务探究。

本书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基础化学教研室教师共同编写。《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分为上下两册,共有8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二由李淑丽、王元有编写,学习情境三、四由束影、周培编写,学习情境五由徐斌、赵敏编写,学习情境六、七由陈丽萍、李淑丽编写,学习情境八由张杰、朱权编写,其中的实验项目由罗斌和周慧编写。本书由李淑丽、王元有担任主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院长秦建华、化学工程系主任沈发治担任主审。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的资料,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匡正。

编者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