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动态、热点与战略(2012—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紧迫性和政策建议

刘佳骏

ZB2013(0108)-0004/0092-SD002/0058

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已从试点向全国逐渐铺开,并形成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格局,即以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地区四个经济区为重点聚集分布。相关城市以重点建设项目为依托,在中国率先开启了低碳城市的建设与运营,在资源城市转型与节能减排方面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低碳城市发展将直接影响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我国全面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紧迫性

(一)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平台与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突破口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中国城市总数已达661个,城市化率已达到51.3%,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75%左右。因此,低碳发展既可以有效控制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碳排放量必然日益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导致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城市也必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低碳城市建设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平台。

(二)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文明与建设“美丽中国”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和“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全社会的共识,应该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重新认识“低碳”发展,而城市建设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城市将成为解决我国某些最复杂、最紧迫的问题(如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问题)的关键。将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所在。

(三)低碳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的变革。“低碳”战略的发展模式,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阐释。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低碳”发展,以“低碳”发展来印证科学发展观,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理解和实践低碳城市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有助于我国从能源、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困境中“突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四)低碳城市建设有助于未来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升经济竞争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制高点

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支撑,低碳城市建设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着眼点是未来数十年国家经济实力的比拼,我国要在未来跻身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群,才能使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赢得主动。

二 进一步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低碳城市建设指导手册,使低碳城市建设走上系统化、制度化轨道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尚未建立权威性、导向性的指标体系,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也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各地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指标体系,导致标准参差不齐,且多以当地领导意志为转移。低碳城市建设涉及交通、建筑、绿化等多个领域,并且各领域在低碳技术和理念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尽快编制并颁布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指导手册,从系统综合角度指导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指导手册有助于各主管部门加强对低碳发展的认识,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及组织结构等方面起到必要的宏观指导作用,使低碳城市建设制度化与法制化。

(二)结合低碳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结合低碳城市建设,因地制宜优先发展以低碳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培育节能环保技术服务、生态工程咨询、碳交易等低碳服务业;结合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焦点问题,调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的劣势企业和劣势产品及落后工艺,大力推进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使低碳城市试点成为国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试点、高端制造基地;以发展安全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为方向,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三)以低碳城市建设为依托,建立多能互补的区域能源互联网

统筹考虑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低碳城市建设应兼顾区域集中能源技术和分散能源技术,从根本上建立能源的低碳应用方式。能源互联网中的能源站点可以是太阳能光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包括垃圾发电)、家用燃料电池、江河湖海水、城市污水和土壤中的低品位热能,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城市或区域中的每一个建筑都可以收集能量,收集到的能量汇聚到城市的热和电的互联网中,提供建筑使用,同时也能为汽车等用电器具充电。这样,可再生能源可以得到大规模应用,通过设计规划和优化整合配置,可以起到很好的城市节能减排效果。

(四)完善政策,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体系框架

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政策体系框架可以从干部考核、社会参与、组织保障三个方面来构建。在干部考核政策方面,应把低碳经济、绿色GDP、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招致的损失、人民幸福指数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在社会参与方面,通过立法、司法和财政等手段,明确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权利和责任。在组织保障方面,应当重点突出人才、资金、机制的保障,不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探索PPP、BOT、BT等融资模式,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建立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政府部门应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工作,协调解决工作当中的重大问题,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引领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