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动态、热点与战略(2012—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3年4月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课题组

ZB2013(0528)-0021/0109-DT009/0022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8%,增速比3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7%,比3月份提高3.6个百分点。在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下,当月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速达9.3%,高于3月份0.3个百分点。

但是,国民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值得警惕的一些问题,如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没有明显回暖。事实上,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速只有19.8%,低于3月份0.8个百分点,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回稳的基础并不牢固,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17.9%,比3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相反,第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达26.9%,高于上年同期29.0个百分点。这表明,2013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努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却相对不足。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结构调整,过度刺激经济将导致结构矛盾进一步加重,并担忧广义货币余额过大会带来通货膨胀风险,从而主张采取更加谨慎甚至紧缩的经济政策。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目前我国经济仍然在周期性底部运行,正是经济周期性下滑和结构性紧缩的共同作用,才使得当前的主要经济数据明显逊于上年同期。因此,仅仅主张通过紧缩来解决结构矛盾的观点是片面的。相反,只有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结构矛盾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周期的经济政策和采取针对性的结构调整措施,才有可能在化解结构矛盾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早日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未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应该是结构性的,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和服务产品价格的上涨压力较大。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总体水平并不高,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只有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甚至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0.6%。不过,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结构性通货膨胀压力将长期存在。一方面,近些年,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成本上升和劳动供给结构性短缺等,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现快速上升势头,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成本上涨更为显著,而由于同工同酬规律的存在,以劳动力成本为主要成本的服务类产品的价格,也相应出现了明显的上涨。例如,1~4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为2.4%,其中的服务项目上涨了2.8%,特别是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更是大幅上涨了9.4%。另一方面,我国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只有通过产品价格上涨才能获得平均利润或平均报酬。2005~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人均粮食产量实际年均增长6.8%,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人均名义增加值年均增长12.1%,只有通过粮食价格的上涨才能缩小平均利润或平均报酬率的差距。不过,问题不止于此。如果考虑到2005~2011年粮食价格年均7.6%的涨幅,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人均粮食名义产值年均增长达到14.4%,竟高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人均名义增加值增速。这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原来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而在劳动力供给逐渐变得紧缺的条件下,第一产业将以更大的产品价格涨幅来缩小与第二产业乃至第三产业的平均利润或平均报酬的差距。事实上,截至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高达9.8万元,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仍然只有1.79万元。

因此,尽管通货膨胀压力将长期存在,但是通货膨胀并不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而且,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主要是结构性的,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并不必然要求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来予以控制,并且那样做效果也不会很明显。因此,当前继续实施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然是有必要的,也是有空间的,对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将是较为有限的。不过,未来在采取较积极的宏观调控措施时,应更加注重结构和效率,特别要规避系统金融风险的形成。

一是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控制外汇储备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与此同时加强金融微观监管,提高社会融资的使用效率,规避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由于通货膨胀呈现出较强的结构性,总体通货膨胀涨幅仍然较低,只要房地产调控能够稳住资产价格,货币政策操作就不必过于关注通货膨胀会加剧的风险。同时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部分放松结售汇制度,放宽进口贸易限制,避免外汇储备的过快增加,在此基础上通过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而不是主要依靠逆回购增加货币投放。

二是适当扩大政府主导性投资规模,并增强市场化运作程度,促进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益的同时提高。在出口、消费和投资均难以恢复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目前调节和稳定经济运行作用最为明显的仍然是政府主导性投资。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甚至下降,大规模投资扩张不仅不利于淘汰落后产能,还会进一步加剧债务风险,但需要把握政府扩大投资规模的力度和结构,确保既能有效拉动需求,又能提高供给能力的有效性,避免过剩产能的进一步增加。

(执笔人:吕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