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耦合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绿色化食品产业的提出

(一)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

绿色产品作为有别于常规产品的一种新兴产业,其产生与发展受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技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①资源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关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化石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投入,一方面促进了农产品供给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退化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鉴于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世界各国在实践中探索了许多替代农业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持续农业的概念得以确定。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 1988年,FAO制定了《可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政策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可持续农业不只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必然。在全球对现代农业的反思及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中,以降低化石投入、保护资源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平衡、促进持续发展、确保人类健康的农业理念与实践应运而生,绿色食品正是这种新理念与新实践的结果。②食品污染问题危及人类健康。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及工业“三废”在自然环境中的排放,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通过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与循环,将危害传给动物和人类,最终危及人类健康。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些都与环境污染及食品污染有很大关系。食品污染的途径主要有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其中生物性污染主要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虫等引起的;化学性污染主要是由农用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物和工业废弃物所引起;放射性污染主要由来自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的富集引起。发生在欧洲的疯牛病、二恶英事件,更是引起全球恐慌。饲料添加剂的滥用,使有机砷成为通过有机肥向土壤中扩散继而在农产品中残留的人为污染源。③公众生活水平提高促进安全食品需求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在日常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这使公众对优质、营养、安全食品的消费增长成为可能。尽管目前世界上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大约只占食品总销售额的1%~3%,但在主要有机食品市场国家,有机园艺产品销售额在迅速增长。1990年,美国有机食品零售总额为10亿美元,1996年为65亿美元,2001年达90亿美元以上。在意大利,有机果品蔬菜的零售额在1998~2000年间,每年增长85%,而德国有机果品和蔬菜的销售额年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15%。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食物结构变化,特别是对猪肉、牛肉、羊肉、家禽、鲜蛋、蔬菜、鲜瓜果的人均购买量增长趋势,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居民对优质、营养、高档、安全食品的需求增长。这说明,高收入群体的产生拉动了社会食品消费结构的超前变动,为安全食品、安全蔬菜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④绿色壁垒催化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在强有力的市场拉动及政策推动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达370.1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3%,这预示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国民经济中极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但是,随着关税等经济性贸易保护手段的空间越来越小,各进口国更多地将视线转向技术性贸易保护手段,并利用TBT协议和SPS协议存在的漏洞来提高限制农产品进口的技术壁垒,对食品安全标准和动植物检疫标准不断进行修改,标准不断提高,施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日本、美国、欧盟等地区有时甚至达到苛刻的地步。日本、美国、欧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冲击。据统计, 2001年中国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自2002年以来该影响呈扩大趋势。技术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

(二)绿色化食品产业的内涵

“绿色化食品产业”是相对于传统食品产业而言的。传统食品产业(食用加工农产品)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降低乃至损害着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也造成产业链利益失衡。人们在充分认识生态演化、互利共生规律之后,开始科学理智地选择一种既有利于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又有利于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新型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就是绿色化食品产业模式。绿色化食品产业强调链条建设,即强调“食品原料-食品加工-流通与消费”三个环节的绿色建设,充分体现了农业与食品加工和流通业唇齿相依、互利共生的关系。“绿色化食品产业”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指食品产业在满足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兼顾食品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二是指贯穿于食品产业链中的各个主体利益的平衡。只有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食品产业才可能实现理性、稳定、协调发展。

二 绿色合作是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企业绿色合作的含义

企业绿色合作是指企业在实现其经济目标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系统的改造与重组,以实现产业链上的企业在有限生产资源条件下,旨在获得企业间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整体竞争优势而进行的共生合作及其过程。

2.企业绿色合作的目的

企业绿色合作目的可以将其主要动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1)资源要素稀缺且分布不均决定企业绿色合作。获取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要素是企业间谋求绿色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实的经济系统中,资源承载力、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恒定的,但其分布是不均匀的。差异导致竞争,竞争促进发展,优胜劣汰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按照系统的观点,任一系统都有某种利导因子主导其发展、都有某种限制因子抑制其发展,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导致系统内的竞争和共生机制。这种相生相克作用是提高企业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增强系统自身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机制的系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系统。

企业是一个资源要素集合体,一个企业资源要素富余与短缺两种状态始终并存。企业资源具有稀缺性和特定性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资源具有较强的刚性,即短期内较快地增加资源或减少资源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改变资源要素的构成也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企业资源的大小和结构既受到投入的限制,也受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因此,企业资源富余和短缺两种状态必然同时存在。资源富余时,企业会想方设法地利用好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资源短缺时,企业为减少其他资源利用的影响,要么增加对短缺资源的投入、改善其资源的结构,要么设法利用外部资源。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既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对外合作的根本原因。

(2)形成组织网络,追求企业合作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企业共生的本质就是企业间的一种合作机制和依存关系。由于路径依赖的运行是由一定的动力推动的,这就是收益递增和由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1]。前者是由某一种制度通过学习效应、协调效应等产生的;后者则进一步强化前一趋势。因此,在企业合作过程中所建立的以产品交换为纽带的网络效应,因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建立了企业间的绿色合作关系,而得到了系统内关联企业的认同,进而形成了一致性的规则。这正反映绩优的路径依赖应该是:选择某一产权清晰的制度,经过学习效应等产生收益递增机制,再经过完全市场选择产权更清晰、更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制度以取代前一制度,以防锁定,并能够沿绩优路径前行,如此循环往复,从而收益不断递增,推动经济增长。这里的核心内容是:一要不断寻求产权清晰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制度;二要不断完善市场,两者彼此协调、缺一不可。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不再是生产方的规模经济,而是需求方的规模经济。其理由是:随着合作网络的扩大,企业间对生产资源和技术等信息的掌握会提高企业生存能力,给大中小企业一样的竞争机会,创造出边际收益递增的合作协同效应。这样,在现代经济中,不同的企业在合作中均获得了规模效益,增强了竞争力。因此,企业合作所要解决的不只是企业变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企业绿色合作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围绕着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市场分工,并且依靠生态网络寻求到相互合作、共享资源的专业化分工。由企业之间进一步分工合作和总体协调所带来潜在收益的增加,是促使相关企业采取绿色合作行为的直接原因。而其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行取决于企业绿色合作产生的总效益是否大于由此而新增的交易费用。

(3)构造产业优势,规避恶性竞争。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机械化的批量生产造成资源稀缺所导致的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于是,人们片面地将市场经济简单地理解为竞争性经济,孤立地强调竞争,似乎企业是为了竞争而生存的。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是竞争和合作相兼容的经济,合作能够降低竞争费用。对于企业来说,合作比竞争更为重要,兼容和资源共享就体现了合作。从一般意义而言,符合人类终极价值的合作发生在一般的市场行为中,其目标是避免企业间相互的恶性竞争、制定与遵守共同的规范、共同获取市场信息、联合影响政府从而获得有利政策乃至一般性的交流、沟通等。同时,绿色合作可以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还会产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竞争越是激烈,合作越显重要。

3.企业绿色合作的本质和特征

企业之间能否建立合作关系,应考虑以下两个条件:①合作关系要实现的企业目标是否是战略性目标?②合作方是否具备更强大的资源、能力或市场实力,并能够使企业目标更便捷地实现?

企业间合作究竟采取何种组织形式,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合作伙伴的战略重要性、资产专用性及交易发生的频率、业务关联度等。合作是企业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一种模式。企业间的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组织,被人们称之为除市场、企业之外的既有企业成分,又有市场属性的“第三种组织形式”。企业绿色合作的本质是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实现经济活动主体与自然之间和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关系和谐的新型组织关系与组织形式。总之,企业绿色合作体现了一个共同特征:市场的自组织协同取代了企业个体对资源的组织协调;企业间战略协作的准一体化模式取代了企业实体上的一体化模式;中小企业构筑的资源共生网络取代了不断强大的企业个体;共赢的企业竞合关系取代了单一的市场恶性竞争。

三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农产品市场出现如下形势:①顾客对农产品的需求度变化快、服务要求高;②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③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产品产业链网络化,从原产品到最终用户的农业综合企业管理越来越复杂,交易成本增加,非核心业务需要外包;④食品安全与质量要求日益严格,农产品生产与消费要求及环境相容。

面对这种新形势,农产品生产者和相关企业如何组织生产、经营,增强竞争能力,需要由农产品生产者到消费者乃至政府组成的供应链来协调解决。农产品经营者将农产品由生产推向市场,保持赢得利润的有效途径是建立有效的绿色供应链,这已被研究者和农业管理者普遍认同。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农产品绿色供应链逐渐被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所关注,成为研究热点。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最有力的竞争工具之一。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会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和链接供应链上所有过程和功能,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生产者、加工商、销售商以及物流服务商整合为一体,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提供农产品,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最大化,同时向各环节都能获得平均利润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实现与环境相容,有利于供应链成员间传播知识和技术、扩散资本,使供应链的竞争者不易复制、模仿,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食品加工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其面对资源稀缺、环境恶化而作出的积极反应,是政策法律压力、绿色需求拉力、拓展市场动力的综合体,更是突破国际绿色壁垒的客观需要。但是,从实证调查来看,目前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之所出现这种现象,本文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施动力和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缺乏对绿色供应链体系结构和运作流程的了解,缺乏可行的绿色供应链耦合机制来指导企业的决策及其行为,因此本文拟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耦合机制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