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上行运营策略与案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农产品上行的反思与策略调整

潘东明

农产品电商到底难在哪?我们以县域农产品为基础,经历6年的探索,通过互联网做过特产、干货、特色食品等,也做过土猪肉、鸡、鱼、百合、红提等生鲜电商。复盘来看,虽然踩过不少坑,却也打造不少经典案例,并且近几年持继保持盈利。关于农产品电商,我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分享点思考与做法。

为什么很多人做农产品电商不成功?在我看来,首先还是思维上的问题。先说两个错位现象,一在供应端:懂农业的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不懂农业。二在消费端:买菜的不是上网主体,上网主体不是买菜的。

今天做农产品电商的,很多是做淘宝、京东的,这批人最大的问题是,带着做工业品(标品)的思维做农产品(非标品)。另外一批过去是做农业的,今天转到互联网来,这批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想得过于简单,就是想得过于复杂,缺乏对互联网的认知,有不少人认为农产品电商就是从线下搬到线上。

用做工业品思维做农产品,不只是卖家现象,更出现在平台。这几年,如淘宝、京东、苏宁、一号店都做过类似特产馆这样的农产品频道,当然还有不少农产品类垂直平台,都算不上成功,原因是什么?

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路径依赖——过去做服装、家电、3C是这样成功的,那么这样做农业也会成功。而忽略了标品(工业品)与非标品(农业)的本质性差异。思维跳不出来,就注定各种碰壁与困惑。农产品电商,与工业品电商到底有哪些差异,下面列举几个我觉得最大的不同点。

一、信任高于一切

不是买不起,而是不信任,这是今天作为农产品消费者很大的心理原因。换句话说,非标品相对工业品,最难在于建立信任,做农产品做到最后就是做信任。

农产品不同于服装、家电、3C,可以做到规格、造型、质量上统一。就比如一个橙子,即使出自同一个产地,同一个品牌,同一个农户也做不到真正的统一。

这种非标品属性最容易造成不信任——因为你所描述的东西和我网上看到的、想象的不相符,这就会造成不满意,不信任。

所以,做农产品电商,先别说你手头上产品有多好,而是先思考凭什么让人家相信是好产品。

那我们如何做信任?后面再回答。

二、本地化思维

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其生命周期与地理属性是很明显的,这一点也很不同于工业品。农产品一年大多只产一两次,与季节相关,而产量不像工业品一样,可以加班加点做多一点出来;还有,农产品的保质期属性特别明显。基本都是越新鲜质量越好,越放得久各种成本损耗越大;其三,大多农产品有明显的“地理”属性。湖南、四川人爱辣椒,江浙沿海人喜海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产品的地理属性很强。所以,“吃在本地,吃在本季”是农产品,特别是生鲜消费很重要的属性。

基于这个属性,我对做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电商的人建议是: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想买全国卖全国,先就近原则,本地化思维,从一个县,一个城市做起,逐步扩大销售半径。

三、供应链为王

2011年进入农产品电商,我们很快发现,当前的县域农业实际上缺的并不是产品,而是缺商品、品牌,缺市场化与供应链管理能力。换句话说,对于很多县域来说,首先应该解决的不是销售问题,而是市场与供应链管理问题。

我们很快认识到,做农产品,实际上很难在产品本身做出多大的差异来,白菜与白菜,苹果与苹果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好坏差异,每个人并没有绝对认知标准。

但好的供应链与差的供应链却千差万别,标准、保鲜、分捡、配送、成本控制等能力完全可以做到不同。而市场最终选择的最大权重,往往不是你的产品,而是你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且做农产品的利润往往不在产品本身,而是在供应链上的科学管理。

当然,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特点差异远不止这些,比如说农产品的“大小错配”,即大市场与小供给的矛盾特点。以及分散、碎片化的小户,小农经济与大市场的矛盾等问题。

要做好农产品电商,需要对这些行业属性、特点有一定的认知。

也基于这些认知,如何为农产品电商建立信任体系,如何服务与利用本地化,以及如何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能力,在2011年,我们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调整与发力。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1)公司(浙江遂网)定位做了调整,从自我封闭的销售型企业转成开放生态的区域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为本地农业组织、从业者提供诸如包装、文案、摄影、培训、市场活动等专业支持与赋能。创建了今天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原型。

(2)从卖产品转到供应链服务,提供诸如标准、溯源、分捡、包装、配送等公共服务,同时强化整个团队供应链管理意识与能力。

(3)建立了集仓储与展示为一体的“麦特龙”O2O线下公共服务中心。

(4)推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耕谷”公共品牌,以及联合淘宝制定了“B2B2C”等平台品控模式与标准。

在传播与造势上,我们曾邀请微博上百名大咖实地体验,考察农业,举办相关的峰会论坛,以及借势《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进行热点营销,尝试众筹、抢先购等各种模式,造出非常好的营销氛围,也是形成今天厚积薄发的基础。

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对于农产品电商的未来,我们正在做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并缔造了如“县长高山大米众筹”、“168元一根的遂昌长粽”等火爆案例。而这一切都还刚刚开始。

对于农产品电商来说,可以预见的是,新的人口红利期即将到来,当80后成为厨房食品的主要采购者时,农产品电商的用户需求等级将以十倍数增长。以及在这一轮以移动互联网逻辑,以去中心化为前提,在社交、共享的新互联网时代下,一定会诞生更先进的模式。

(作者系赶街网创始人、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