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蒙古族社会现状报告:和静县和乌鲁木齐市等地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牧民健康状况、医疗条件

(一) 农牧民的健康以及对健康问题的认识

在健康问题上,受访的农牧民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问及“您对您的健康状况如何评价?”时,可以发现自我感觉一般者居多,即有61%的人认为“一般”;有30%的人认为“好”;有6.3%的人认为“差”;有2.9%的人认为“很好”。由此可以看出,这里农牧民对自身健康的评价不高也不低,然而,在问及“您在每几年中做一次体检?”时,回答比例最高的首推“一年一次”,占39%,这个比例接近于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所回答的比例(42%)。他们是和巴音布鲁克牧区牧民一样,因健康原因去做一年一次的体检,还是出于健康意识才做一年一次的体检?由于时间关系无从考察。其他依次为“感觉不对劲就做”“有体征就做”“五六年一次”“没有体检的概念”“从未做过体检”各分别占37%、10%、10%、3.4%和2.9%。由此可以想见,农牧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是跟着体征的感觉走的。据当地医务人员的反映,这里的农牧民主要得的疾病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胃溃疡、冠心病、肺气肿和心肌缺血等。

当问到“您经常喝酒吗?”时,有43%的人“亲朋好友相聚时喝”;有19%的人“偶尔喝”;有9.1%的人“不喜欢喝”;有5.7的人“很少喝”;有4%的人“根本不喝”;有3.4%的人“节假日喝”;有2.9%的人“滴酒不沾”;有1.7%的人“喝酒有节制”;有11.2%的人“被迫喝”。显而易见,这里的农牧民没有过量饮酒的行为,也就是说,73.4%的人饮酒是受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以及与人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他们有更加主动对饮酒进行控制的意识。

当问及被访者对“没有背债则富裕,没有疾病则康乐”(蒙古族俗语)这一说法的看法时,“同意”者为59%, “完全同意”者为24.9%,同意的合计为83.9%;表示“不同意”的为15%, “完全不同意”的为1.1%,不同意的合计为16.1%。当问及对“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首先从健康的生活方式抓起”这一说法的看法时,“同意”者为61%, “完全同意”者为33%,同意的合计为94%;表示“不同意”为4.6%, “完全不同意”的为0.6%,不同意的合计为5.2%;其余0.8%的人表示“不清楚”。可以说,农牧民对以上两个问题持肯定态度,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率很高,但他们在生活中很少去实践它,所以只解决卫生健康意识问题是不够的。由于牧区经济不发达,生产生活条件差,农牧民的自我保健知识贫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比较普遍。比如,相当比例的儿童不能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洗了手许多人还是共用一条毛巾等。在回答“您觉得牧民和农民相比之下哪个保健意识强一些?”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农牧民认为农民的保健意识比牧民强,即有85%的人认为“农民”的保健意识强,有13%的人认为“牧民”的保健意识强,有3.4%的人表示“不清楚”。这是因为,牧区交通通信不便、信息不灵、科普宣传不够导致牧民缺乏健康信息。

对于“哪些因素影响农牧民的寿命?”的看法,近54%的人都认为“有病不及时就医”所致,34%认为“不良饮食”所致,15%认为“高寒天气”, 4%的人认为“酗酒”所致,有2.9%的人表示“不清楚”。由此看来,有病不及时救治是影响牧区牧民寿命的主要因素。当问及“假如您生病将会采取何种措施?”时,有58%的人打算“及时到医院治疗”,有23%的人打算“观察几天再说”,有5.7%的人打算“能熬则熬”,有5.7%的人打算“找蒙医看病”,有0.6%的人打算“找喇嘛念经”。如此看来,高达58%的人觉悟到生病及时救治的重要性。

(二) 医疗条件

这里所谓的医疗条件主要是对牧区那音克乡而言,该乡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其所拥有的条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问卷调查表明,占人数45%的被调查者,在被问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牧区还严重吗?”的时候,选择了“严重”,为本题选项中的第一位排序,有33%的人选择“一般”,有6.9%的人选择“很严重”,有4.6%的人选择“不严重”,还有1.7%的人表示“不清楚”。也就是说,高达51.9%的人对牧区医疗条件很有看法,而有33%的人倾向于中性或无所谓。如此一来,这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被问到“您在牧区看病方便吗?”时,有41%的人回答“交通不方便”,有35%的人回答“看病不在远”,有22%的人回答“牧点离牧区医务室很远”,有3.4%的人选择“其他”。结果表明,63%的人表示在牧区看病不方便。当问及“您对农牧区医疗条件、服务质量满意吗?”时,选择“一般”的占54%,选择“不满意”的占24%,选择“满意”的占15%,选择“很不满意”的占4%,还有表示“说不清”的占2.3%。也就是说仅有15%的农牧民对农牧区医疗条件、服务质量表示满意,28%的农牧民不能够满意,而54%的农牧民对农牧区医疗条件、服务质量持有一般化或不理会的态度。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那音克乡卫生院医疗条件差,其不足2万元的医疗设备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消毒锅、显微镜和一台老式的B超仪以及6个床位等。而应具备的心电图、X光机、化验等设备未配齐,只有5名医务人员。据牧民们的反映,乡卫生院医疗诊断水平有限,对疑难杂症的处理水平很低。而所谓的那音克乡三个行政村村卫生室是徒有虚名且属于危房,里面无任何医疗设备,有一名所谓的医生只是治疗感冒等药物的发放者。而且三个村中有一个村连徒有虚名的卫生室和医生都没有。由于牧民居住分散,特别是冬季牧民在深山放牧,他们更是无法享受医疗服务,乡卫生院也因无任何交通工具而无法完成其正常的巡回医疗。如此一来,问卷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对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交通不方便”“看病难”,就不足为奇了。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尽快予以解决。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存在的问题

和硕县农村合作医疗起步于2005年的9月,运行模式是将农牧民个人交纳的合作医疗基金分门诊个人账户基金和住院统筹基金,保险基金农牧民个人每年交30元,其50%(15元)纳入门诊个人账户,剩下的50%和各级财政补助的70元纳入住院统筹,用于住院医疗基金、大病补助资金和风险基金。参合者的门诊个人账户基金可以在和硕县范围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和所在的村卫生室买药和看病治疗,如果在当年未使用的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不会因当年没有用完而作废;如果门诊个人账户基金在当年已全部用完,参合者在门诊看病买药就支付现金,但参合者遇较大疾病可以持本人合作医疗证继续享受住院统筹;如果参合者在一年之内既没有用个人账户基金,也没有用住院统筹基金的,可于该年年底前在所在的乡卫生院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参合农牧民第一次住院时,在乡级是扣除起付线50元,县级200元、县外500元;补偿比例:乡级为45%、县级为40%、县外30%。县内最高封顶线15000元,县外最高封顶线10000元。在一个统筹年内只扣除一次起付线,封顶线标准可累计计算。这就是和硕县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运行模式的基本情况。

那么,在那音克乡农牧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情况如何呢?据那音克乡卫生院提供的数据,全乡参合实际人数为74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9%。这就是说,有41%的人还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笔者也为此走访了该村艾丁阿门和本布图两个村,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据牧民们的反映,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合作医疗的具体内容不清楚,不相信相关合作医疗的优惠政策,这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工作在那音克乡宣传得不够,不到位,也不彻底。农牧民对合作医疗实质内容了解不多,认知率很低,从而导致占有一定比例的农牧民未能参加合作医疗。而已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的反映如何呢?在问卷调查中农牧民回答“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给你们的家庭带来了实惠吗?”时,有42%(74人)的人认为“有实惠”,有40%(70人)的人认为“一般”,有8%(14人)的人表示“不清楚”,有7.4%(13人)的人认为“实惠不大”,有1.1%(2人)的人认为“很有实惠”,有0.6%(1人)的人表示“未受实惠”。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人对农村合作医疗是满意的,而另一半的人认为“一般”或表示“未受实惠”,这可能是参合者的主观因素即农牧民未去亲身体会所致。据乡卫生院提供的数据,2005年该乡有26户未使用农牧民个人账户基金,类似于这种主观方面的种种因素导致高达一半的农牧民选择回答“一般”或“未受实惠”,就不足为奇了。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部分牧民认为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少,没有选择性且报销药品数量太少。在被问到“请问以下几门医学中您推崇哪一家?”时,有56%的人表示“哪一家治好就推崇哪一家”,有33%的人推崇“西医”,有14%的人推崇“蒙医”,有1.1%的人表示推崇“中医”,有0.6%的人表示推崇“藏医”。可以看出,农牧民在择医就医问题上较为理性且现实,调查还显示,在农牧区看蒙医的农牧民也不少。所以,为便于蒙古族农牧民患者择医就医,建议把蒙医也纳入医保范围。

(四) 牧民对生活的期望

尽管农牧区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当滞后,但对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多数农牧民持乐观的态度,即43%的人表示“较有信心”, 14%的人表示“很有信心”,有25%的人表示“有些担忧”,而5.7%的人表示“不知道”,表明这部分人尚持观望态度。也就是说,有57%的人对农牧区以后的发展预期较高,而25%的人对农牧区以后的发展预期较低,有些忧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牧民期待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性。这一点也从农牧民的生活期望值中体现出来。当问及“您想要过的美好生活是什么?”(可选三项)时,有59%的人想过“定居生活”,有46%的人希望“婚姻美满”,有45%的人想“拥有现代化电器、汽车”,有35%的人希望“事业上有成就”,有34%的人想“拥有财富”,有20%的人想过“城镇生活”,有11%的人想过“半定居半游牧生活”,有8%的人想“拥有知识做学问”,有8%的人认为“德高望重”,有6.3%的人希望继续过“游牧生活”,有2.3%的人认为“吃好穿好”,有1.7%的人想当“公务员”。以上数据显示,除6.3%的极少数人希望继续过“游牧生活”外,绝大多数人盼望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处境、改变身份,盼望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物质生活宽裕齐全的意愿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农牧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心声与企盼,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寄予厚望,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十分吻合。这种改变自身状况和生存环境的意愿、期待是农牧区建设最重要的依据,也是农牧区走向繁荣发展的动力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