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牧民对牧区现状的评价及对生活的期望
由于被社会边缘化的游牧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落后,限制了牧民的眼界,又因为闭塞的环境和传统的观念制约了牧民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对当前的生存状态缺乏危机感。牧民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表达意愿的能力也远远低于农区农民。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牧民的意见、期望并没有被反映出来。迄今为止,牧民的意愿,往往是由基层干部转达,或者由具有声望的领导提出。笔者为了了解牧民的意见、意愿而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以下分析。
(一) 牧民对牧区社会现状的满意度不高也不低
在对生活满意度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被访者对目前的个人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有41%的被访者对目前个人的生活状况感到基本满意。不满意的占6.5%,很不满意的仅占0.4%还有2.1%的回答是“不知道”。这说明总体上牧民对目前个人生活状况还是较为满意的。牧民在对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的满意度,也与其个人生活满意度基本接近(不知是什么原因,笔者没有对此细究,但可以肯定牧民是不愿谈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人为拔高,因为以下很多问题的摊开使牧民吐露了心声)。当问及“您认为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时,有14%的被访者对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表示很好,有17%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牧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另有55%的被访者表示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般,也有7.2%的被访者表示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好,而2.7%的被访者表示不了解目前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由上述情况,我们似乎可以认定牧民对目前的个人生活和牧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满意的,然而令人稍感惊讶的是,当问及“您认为牧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可选三项)时,选择“科学管牧不强”“文化水平低”“政策好,但执行的不好”“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草场严重超载”的分别占70%、65%、43%、40%、40%;而选择“牧民观念不解放”的只占24%。可以看出,牧民虽然对牧区社会的现状是满意的,究其实还是大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表现出自己不再是“墨守成规”的牧民。牧民对牧区的一些看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牧区和政府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牧民的眼光、看法去了解当前牧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笔者问卷调查中的一个内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牧民对自己目前生活水平的评价低,当问到“您认为当前牧区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时,高达71%的人认为牧民的“生活质量低下”, 66%的人认为牧民的“文化生活单调”, 49%的人认为“两极分化”,还有48%的人认为“草场退化”。从这些选项可以看出牧民们正视了自己贫困的严重性,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这既是牧民的呼声,也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牧民对政府的评价也很低。当问及“您对区(乡)政府的整体印象如何?”(多选)时,有38%的人表示政府社会信用度高,36%的人表示政府管理效能低下,27%的人认为政府社会信用度低,24%的人表示政府政策法规不配套,23%的人表示政府开放意识不强,改革措施不到位,19%的人表示司法不公,有法不依。如此一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牧民对政府的工作效能不满。虽然政府做了许多工作,但给牧民带来的实惠并不多,大多数牧民的生活水平很低,政府部门今后的工作也任重道远。
2.牧区所需要的人才和改善的项目
调查显示,牧区最需要的人才依次是:兽医、医生、管理人才、经纪人,其所占被调查人的比例依次是91%、89% (注:此题为多项选择题,在问卷中多选题的设计又极个别,但也有多数人对几个单选题同样采用多选题方式回答,故统计时也就按多选值相加)、32%、8.9%。目前在牧区缺医少药的问题虽逐步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牧民所得的疾病较农民、城镇居民严重,但问卷调查表明,牧民对畜群疾病给予的关注超过牧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如何提高牲畜的保存率、成活率和增长率,是畜牧业经营的关键所在。牧民的生计完全依赖于他们的牲畜,而疾病、自然灾害随时可以剥夺靠天吃饭的牧民的生存依靠。所以,“兽医”在牧区所需人才排序中占第一位,是牧民一个本能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在问到“您认为,牧区最需要改善的项目是什么?”时,有59%的人回答“草场改良”, 48%的人回答“牧民定居”, 18%的人回答“人畜饮水”, 11%的人回答“牧道修筑”。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牧区最需要改善的项目仍然是牧民维持生产、生活的民生问题,可见牧民的处境太艰难了。
3.对于政府的牧民定居政策的看法
通过调查显示,巴音布鲁克区牧民对政府的牧民定居政策的同意程度表现为:非常同意者比例为41%,同意者比例为46%,无意见者比例为5.3%,不同意者比例为11%,非常不同意者比例为0.4%,也就是约有90%的牧民愿意定居,10%的牧民持反对意见。从这个结论看出牧民的观念在转变,他们已认识到定居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好处、对子女教育的好处、对改善交通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好处,等等。那么,牧民走向定居的主要阻力是什么呢?对此,牧民最多的回答集中在“基础设施(水、电、路及其他)不够健全”,占28%;其次的回答为“怕牧户份地的面积缩小”,占21%;其他依次为“留恋游牧”“政府牧民双方都未能很好配合”“政府投入不够”。将以上回答归根到底,就是牧民很大程度会考虑政府在定居工程上的供给是否充足和自己日后的生计出路。这是由于习惯于逐水草而居的游居生活和受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所限的种种生存顾虑所致。因此,牧民定居的基础设施等工作环节做得是否到位和消除牧民对定居后的生存顾虑,是能否顺利实施定居工程的关键因素。
(二) 牧民的价值观念及其生活的期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延伸和深入,各种开发项目在天山南北“遍地开花”,伴随这一进程而流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解放思想、搞好经济、摆脱贫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唯独社会发育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巴音布鲁克区牧民们,却继续走着他们熟悉的老路。那么,他们价值观念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当问到“以下哪件事在您心目中占有的地位最重要?”时,有66%的人回答“健康”, 27%的人回答“学问”,其他依次为“工作”“诚心”“财富”。足见,当前牧区牧民所关注的重心是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游牧民长期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关系,他们的健康状况均欠佳,所以多数牧民选择“健康”自然是合乎人的生存安全需求。当问及被访者对“无背债则富裕,无疾病则康乐”这一说法的看法时,被访者的同意率是最高的。其中回答“完全同意”的49%, “同意”的48%,也就是回答同意的高达97%,不同意的仅仅是1.1%。由此可见,牧民们受其健康的影响,其生活的许多目标中,唯独健康的价值定位仍然传统地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货币观念或致富观念或商品观念或效率观念等价值取向。这一状况严重地束缚着牧民的开拓精神,归根结底牧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处在贫困状态。
值得欣慰的是,在回答“您对牧区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否有信心?”时,很有信心者占27%,较有信心者占32%,有些担忧者占32%,不知道者占6.1%。也就是有59%的牧民对牧区经济发展的前景抱有信心,而32%的牧民对牧区经济发展的前景表示担忧。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牧民们期望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这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牧民们对生活的预期也比较实在,是仅以物质需求为主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当问及“您想要过的美好生活是什么?”(可选三项)时,有不少(37%)的被访者认为拥有财富是美好的生活,以下依次为拥有知识做学问(36%),过游牧生活(30%),当公务员(25%),过半定居半游牧生活(24%),拥有现代化电器、汽车(20%),婚姻美满(20%),过定居生活(15%),过城镇生活(15%),德高望重(12%)与吃好穿好(11%)等。虽然从牧民所选择的这些选项还不能得出牧民对生活的期望是积极的这一结论,但有超过一半(68%)的被访者更注重实际的物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