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MIT的建立
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790年以前,由于英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因而给美国的制造业以沉重的打击。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但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此后长达20余年的拿破仑战争,却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极好的发展契机。这一时期,美国航运贸易极大繁荣,国内农业生产发展迅速,而且通过与交战国的贸易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的增长。美国从1790年开始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1790年美国人口为390多万人,到了1860年即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增长到3100多万人,整个19世纪上半叶美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应该说这是一个美国人口急速增长的时期。而从人口分布来看,1790年,390多万人集中居住在大西洋沿岸,而到了1860年,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人口已经下降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51%,这是美国领土扩张的西进运动的结果。在大西洋沿岸地区,城市和城镇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790年的5%上升到了1860年的28%,由此显示这一时期美国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显示了美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第二,西进运动与美国领土的扩张。美国刚建国的时候,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到密西西比河部分(佛罗里达除外),大约只有今天美国领土的1/3。而到了1860年,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如买卖、战争等)将西部边界一下子推进到了太平洋沿岸,基本形成了今天美国领土的主体。领土的扩张为美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广袤的土地,同时也为工业的大发展作了准备。
第三,工业革命和美国工业的发展。始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影响到了美国。1860年以前,美国的工业革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90~1815年,这是美国近代工业的起步阶段,产生了美国的工厂制度,由于它在工艺与技术水平上落后于英国等欧洲国家,所以美国人积极引进技术(特别是从英国引进),最典型的莫过于塞缪尔·斯莱特将英国的纺织技术带到美国,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纺织工厂。第二阶段,1815~1840年,这一时期是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大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美国自身的工业发明创造也纷纷涌现,机器生产由早期的棉纺织业扩展到皮革制造业、羊毛织业、制铁业、玻璃工业等行业,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已经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制度。第三阶段,1840~1860年,这一阶段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在煤炭炼铁技术和蒸汽动力的运用,铁路运输业的大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工业制造企业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产量得以大大增加:布匹的生产成本从1815年的18美分下降到了1860年前后的2美分,新英格兰地区的棉花工业布匹加工值由1840年的1700万美元增加到1860年的4500万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煤产量1840年为200万吨,1860年达到了1400万吨;生铁产量则由32万吨增加到92万吨;铁路里程1860年也达到了4.5万公里。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工业革命,发端于新英格兰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不仅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为纺织工业提供动力资源,而且还得益于美国南方大量的棉花种植:南方利用出卖棉花所得的巨额利润,从英国和新英格兰地区购买工业品,从西部购买食品;南方的需求反过来也促进了东北部的工业市场与西部的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革是早期工业革命的一部分。东北部成为工业地区,西部成为农业地区之后,在两大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成为必要和紧迫之事。西部农场主需要将牲口和农产品运往东北部市场,而东北部的工厂主也需要将工业产品卖给西部农民;与此同时,东部与西部的居民也希望互通信息,增强彼此交流与了解。美国交通运输的革命是从建筑公路和开凿运河开始的。由于公路交通的局限性,当时开凿运河、发展水上运输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的轮船促进了美国内河航运的发展;1825年,伊利运河的建成促进了美国各地开凿运河的热情;到1840年,美国共开凿了5000多千米的运河行道。当然,交通方面更大的发展还是铁路运输网络的建设,到1860年时美国东北部大多数地区和五大湖区各州都已布满了铁路网,并且仍在继续向南部、西部地区扩展。
这一时期美国的工业革命并不仅仅局限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明创造上,工业体制也开始了革新。美国人首先创立了新的工厂体制。美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新英格兰地区劳动力匮乏,但土地广阔,且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美国企业家根据这些情况创造出一种与当时欧洲国家不同的新的工厂体制:把原来一些分散的制作过程加以合并,重新分工,而后将制造某种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在一个工厂,并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弗朗西斯·洛厄尔,他将纺纱、织布集于一厂,招收单身女工,工作和住宿都在工厂中。
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各类大型工程的建设,迫切需要教育机构培养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此时,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日益丰富起来,殖民地时期建立的古典学院、独立后建立的一批州立大学以及19世纪初开始出现的一批技术学院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主体。这一时期,尽管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对农业、工程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但数量有限,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直至19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为相关学校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19世纪中叶学院模式
1.古典学院模式
高等教育机构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出现了,其中最早的当属1636年成立的哈佛学院。到独立战争前,共成立了9所这一类型的学校(见表2-1)。这些学校建校之初大多由教会主办或者与教会有着紧密联系,因而其宗旨也是培养宗教工作者,学院通常被称为教士养成所。而在课程安排上,哈佛学院基本上照搬英国大学的古典课程安排,既设置神学或者宗教科目,又设置文艺复兴以来盛行的人文学科,组成了新教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课程,主要讲授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伦理学、古代史、希腊语以及希伯来语(哈佛学院1642年课程设置见表2-2)。最初哈佛学院为三年制,从1655年起开始改为四年制。此后成立的几所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虽然较哈佛学院有所调整,增加了一些新兴学科的内容,但神学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表2-1 殖民地时期美国成立的学院

资料来源:H. G. Good, A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2;韦恩·厄本、杰宁斯·瓦格纳:《美国教育 一部历史档案》,第3版,周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67~71页。
表2-2 1642年哈佛学院课程

资料来源:舸昕编著《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东方出版社,1999,第12页。
殖民地时期这些学院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小,学科狭窄,偏重于宗教、法律、医学等方面,培养的主要是教士、殖民地政府官员或者社会精英人士等,而不是社会发展所亟须的人才。
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到1860年时,美国的大学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9所学院有了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各地又新建了许多学院。但这些新成立的学院参差不齐,多数教育水平较低,课程内容狭窄,教育形式与内容非常落后。
美国独立以后,原有9所学院的课程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几所学院先后建立了医学专业和法律专业。19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先后提出了课程改革方案。
19世纪20年代乔治·泰克诺(George Ticknor)担任哈佛大学史密斯讲座教授,讲授法语、西班牙语。到哈佛后,他将哈佛大学相关的学科组建成系,严格考试,并采用德国课堂授课制度,修改学校规章制度,改革课程设置,取消传统的横向学年班级,改为纵向的按系来编班等。在他的直接推动下,1825年哈佛大学实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包括取消处罚学生的罚款手段,高年级课程实行选修制,全院分成六个系,学生按其水平和进度分成不同的小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领先一步,等等。这次改革虽然没能在全校实施,但泰克诺在自己所属的现代语言学领域实施了相关改革,并为后来艾略特校长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顺应课程改革的浪潮,1828年耶鲁大学提出了针对古典课程改革的意见,被称为“耶鲁报告”。该报告分为两部分,分别陈述了耶鲁大学教育计划方针和学习古典语言文学的必要性,以及维护耶鲁大学的古典教育地位。“耶鲁报告”提出的教育观念认为,共同学科的深入广泛研习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大有裨益,这一观念适合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但在19世纪的美国,如果每一所学院或大学都在本科阶段实施基础教育而将专业人才教育推迟到本科教育之后,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角度都很难做到。“耶鲁报告”提出的在本科阶段实行基础教育的思想对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虽然19世纪20年代的课程改革因受到各学院或大学内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收效甚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院或大学在19世纪40年代仍然再次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例如开设与古典课程平行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并授予学生文科学士学位和理科学士学位等;允许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学习。1847年,哈佛大学建立了劳伦斯技术学校,由阿伯特·劳伦斯(Abbott Lawrence)提供5万美元经费,同年耶鲁大学也建立了“哲学与工艺系”,后来改名为谢菲尔德科学学院。尽管新兴的学科、专业在大学内依然处于边缘境地,遭到传统课程的排斥,但通过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高等院校脱离神学的控制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尽管原有大学(学院)和新建大学(学院)进行了课程改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但是这些大学(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依然主要是政府官员、社会精英等,而并非社会亟须的各类专业人才。因此,这一时期人们普遍感到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下降,19世纪50年代,在这些大学(学院)注册的学生数量不仅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了,而且绝对数量也减少了。这一时期,美国国内对高等教育状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1850年,布朗大学校长弗朗西斯·韦兰(Francis Wayland)指出,美国有120所学院,47所法学院,42所神学院,但却没有一所是培养农学家、制造商及机械工或商人的学院。
尽管韦兰的说法不十分准确,但确实直到1862年美国的工科学院也才只有6所。
2.州立大学模式
18世纪末,欧洲启蒙运动的人本主义思想提出利用科学为人类的现实需要服务,这一思想在当时美国国内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鉴于古典学院的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亟须人才的需要,因此在18世纪末产生了最早的一批“公立”高等院校。但这些院校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公立院校,一方面这些院校的经费只有部分来自政府,另一方面这些院校的董事会组成人选与私立学院相似。
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州立大学是托马斯·杰弗逊创办的弗吉尼亚大学。该校1818年得到州立法机构的特许状,1819年由中央学院改名为弗吉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的经费由州政府提供,校董事会由州长任命,学校事务受到州立法机关的控制。弗吉尼亚大学最初下设八个学院——古代语言、现代语言、数学、自然哲学、自然历史、解剖学和医学、伦理学、法律学院。非学位学生可以在以上专业中选修自己喜欢的科目,这在当时属于首创做法。学位由各学院授予,学位学生必须在特定学院学习,不得在不同学院间随意选修课程。弗吉尼亚大学非常重视应用科学学科,杰弗逊本人特别看重地质测量和农业科学。之后美国南部、西部、中西部建立的大学,都纷纷效仿弗吉尼亚大学的做法。
美国政府很早就开始为兴建公立大学捐赠土地,各州也按照联邦政府制定的法律为公立大学提供土地。南北战争以前,美国除了南方的州立大学,只有西部地区建立了州立大学,这与当时大量新英格兰地区移民西迁有关。据统计,到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美国当时的27个州中已有25个州建立了州立大学。
这其中最有名的州立大学当属密执安大学(密歇根大学)。密执安大学1817年获准建立。当时密歇根州建立了全美第一个由税款支撑的公立教育制度,这一制度使院校极大地摆脱了教会和其他私立学院的影响。当然,密执安大学的巨大成就更多是在校长亨利·P.潘塔(Henry Phillip Tappan)的领导下取得的。1852年潘塔就任密执安大学校长,他早年留学欧洲,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思想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任内积极扩大学校课程科目,并在不同科目间采用选修制,同时还开始了研究生的培养。密执安大学逐渐成为西部州立大学的样板,并获得了全国性的声誉。后由于潘塔离任,密执安大学的改革中断了。
这一时期建立的州立大学,其初衷是面向本州经济社会发展而开设相关的技术课程,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但事实上其效果在这一时期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它们面临较多的困难:第一,尽管联邦政府赠地推动了州立大学的创建,但赠地并不能解决学校常年经费短缺的问题,这一时期联邦各州都很难说服公众以税收来支持州立大学,因此这一时期多数州立大学经费短缺、师资和设备匮乏;第二,这一时期的州立大学时常受到教会的困扰,教会控制的私立学院与州立大学竞争激烈甚至有时还会阻挠建立新的州立大学,有的州立大学行政权力还被教会势力控制;第三,这一时期美国中西部的中等教育水平大大低于当时欧洲的中等学校,生源质量比较低,使得一些州立大学不得不开设预科课程,这无疑增加了学校的负担。事实上,即便是当时非常突出的弗吉尼亚大学和密执安大学也都要面临此类问题。以密执安大学为例,1841年学校开学时,只有教授2人,学生6人;1843~1844年仅有教授3人,讲师1人,助教1人,访问讲师1人,学生53人;1852年仅有学生72人;直到1860年学生才增加到519人。1850~1860年间,威斯康星大学的学生数只有两年达到过300人;1865年时,331名注册学生中只有41名属于本科生,其余的都是预科生、师范生或者特别学生。
这一时期,许多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1857年佐治亚州的一份报纸就撰文批评该州的州立大学:“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时代,一个需要实用知识的时代,但是州立大学却没有跟上这样的时代,因而不能满足州的需要,这个时代需要有实际技能的人,需要工程师去建公路、铁路和矿山,此外还要进行科学种田。”1858年,加利福尼亚州的学监提出了类似的质问:“我们古老的大学的毕业生能从事什么有用的职业?”要求美国高等教育面向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呼声日渐强烈,而这又特别表现在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方面。
3.多科性技术学院模式
早在16世纪初,人文主义进入法国,当时法国国王为了对抗教会强大的控制,在1530年开办了法兰西学院,实行政教分离,以此对抗当时教会把持下的巴黎大学。法兰西学院开设有算术、医药等实用性课程。之后在王权的支持下,法国又先后建立了建筑师学院、巴黎路桥学校、皇家工程学校、矿业学校以及一些商业学校等。1794年创办的巴黎理工学校更成为多科性的技术学校。受此影响,19世纪20年代以前,布拉格、维也纳和格拉茨都开办了技术学院,德国一些地区也开设了矿业学院或者小型工艺学校。
早在美国独立后不久,法国人魁奈希望将法国式的高等教育机构移植到美国。他试图建立法兰西学院式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该机构由16所高级学校组成,所设学科包括外语、制图、数学、建筑学(民用和军用)、美术、实验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矿物学、植物学、解剖学和自然史等。该计划得到了当时法国和美国许多知名人士的支持,但由于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而被迫终止。尽管这个计划失败了,但其所倡导的一些思想却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美国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而欧洲的工程、技术学院恰好为美国开设此类技术学院提供了样本。
1802年成立的美国军事学校(Military Academy),也就是后来的西点军校,是美国第一个进行正规工程学教育的学校,但最初它完全是为军事服务的。直到1817年该学校才开始培养民用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到19世纪30年代,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已经在美国土木工程学领域拥有了极高的地位,以至于一个人如果没有西点军校的教育背景,将无法进入这一领域。这一时期,开展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学校刚刚成立,且发展缓慢。1819年,奥尔登·帕垂之(Alden Partridge)在佛蒙特州的诺维奇建立了一所学校,名为美国文学、科学与军事学院,后来改名为诺维奇大学,学校开设有数学、自然科学、土地和公路测量等方面的课程。1824年伦塞勒学校在纽约州的特洛伊建立,并在1825年开学。学校创校之初为农民和技工的子女提供了实践性、指导性的课程,以此希望他们将所学的科技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此后学校的课程逐渐增多。1832年学校更名为伦塞勒技术学院,并将课程重点转到了土木工程学方面。1835年,该学院授予了美国第一个土木工程学学位。
1849~1850年,该校仿照欧洲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模式进行了重组,成为一所多科性技术学院,更名为伦塞勒多科工程学院,并重新设计了课程目标,即“在智力和身体自由发展的更宽广的基础上,培养建筑师和市政工程、矿冶以及地形测量方面的工程师”。伦塞勒多科工程学院和西点军校在19世纪为美国培养了许多日后领导性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美国的铁路、公路、桥梁、工厂和水利工程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世纪中期,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原有的大学(学院)也纷纷建立了工程系或工程学校。
这些实用技术专业、系和专门技术学院的设立,为19世纪下半叶美国更大规模的多科性技术教育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莫里尔法案》的通过,使美国涌现出更多的工程技术学院,MIT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 MIT的建立
1.一所位于波士顿的工艺学校的方案
回顾MIT创建的历史,作为学院创始人的威廉·巴顿·罗杰斯(Wllliam Barton Rogers, 1804-1882)是我们必须提及的重要人物。作为当时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威廉·巴顿·罗杰斯及其弟弟亨利·达尔文·罗杰斯(Henry Darwin Rogers, 1808-1866)共同开展了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地质考察,两人由此蜚声学界。威廉·巴顿·罗杰斯曾担任弗吉尼亚大学自然哲学教授,长达18年,其间还担任过弗吉尼亚大学的教授会主席。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威廉在与亨利的通信中就多次讨论在当时美国学院不重视的情况下,如何扩展在技术领域的教育问题。
1843年,亨利辞去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地质学教授的工作,迁到波士顿市定居。1846年初的时候,亨利就构思在波士顿市建立一所与威廉多次讨论过的技术学校,附属于洛厄尔学院。他请求威廉帮他勾画一个方案,从而提交给洛厄尔学院的托管人约翰·A.洛厄尔先生(John A. Lowell)。于是,威廉致信亨利,并做了“一所位于波士顿的工艺学校的方案”。尽管这个方案最终被洛厄尔先生拒绝了,但是它已经为MIT勾画出了雏形。
威廉·巴顿·罗杰斯提出的这个学校方案在当时超越了西点军校和伦塞勒多科工程学院的教育范畴。他相信要想获得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必须系统理解自然规律,因此他在方案中提出:“我坚信,一个全面的应用科学学校应该提供全部的课程指导,教授与建设机械、动力应用、制造、机械和化工、电板和胶片印刷、矿产开发、化学分析、工程、动力和农业等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原理。”
在他的理想中,科学与技术是目标统一、互相关联、互相支持的活动。他将学校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进行充分的课程教学,详细阐释自然科学的基础原理知识;另一部分则通过对各种物质的分析和实际技能课程来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他十分强调科学指导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反对抛弃客观规律进行技术改造,在方案中他这样写道:“无论是建筑、制造或者农业,在没有了解它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和规律之前,是可以被更好的操作或者在过程中被改进的,因此,可以说,所有的熟练工人,科学教育对他们都有巨大的作用和价值。”
罗杰斯认为实用性是应用科学的主要但不是唯一的主题。罗杰斯在单纯的实用性之外,还给应用科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目标:应用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其他形式有同样的价值,与它相关的实践者也有紧密联系。这样的研究具有道德上的提升作用:“将那些想法很实际的学生引导到宽阔和高尚的层次上来,在这里所学的大自然的规律将一直指导着心灵,从而将他职业生涯中的日常琐事与他身边伟大的物质力量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他的职业和专业工作。”
罗杰斯提出的这个方案是美国古典学院、州立大学和多科性技术学院模式相互影响的产物。罗杰斯希望通过教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各行业的工程师提供理论基础和统一框架,这就成为MIT与其他更加实用的工程学校的主要区别。
2. MIT的建立
尽管罗杰斯1846年提出的方案没有得到洛厄尔先生的支持,但罗杰斯兄弟并没有放弃这个计划。1853年,威廉·巴顿·罗杰斯最终辞去了在弗吉尼亚大学的教职,前往波士顿定居,希望实现两人在波士顿建立这所技术学院的愿望。
19世纪中期,波士顿已拥有10万常住人口,其中大部分人口为英国血统。波士顿已成为美国的文化中心,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机构之一。此外,包含洛厄尔学院在内的一批新的学院正在这一地区建立起来。新英格兰地区出生的人构成了波士顿人口的绝大部分,他们多数具有探究的心智、较高的理想和广泛的见解。同时,波士顿不仅是新英格兰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该地区的工业发展中心、工商业中心,更是美国工业拓展、运输网络的技术人才中心。通过对外贸易,大量财富聚集到波士顿地区,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候,美国最早的一批皮革制造工厂、制鞋厂、金属工业和机械制造厂在波士顿及其周边地区建立起来。更大规模的工业发展首先从纺织业开始。这一时期制造机械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为后来形成工业化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系列新兴工业城市出现在波士顿周边的新英格兰地区。到19世纪50年代,以商业为基础、在工业发展的刺激下,波士顿的更多资本投入到通往西部的铁路建设、苏必利尔湖周边的采矿业上,这一地区成为美国最活跃、最多样化的工业区。工业的发展和各类大型工程的建设,使这一地区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波士顿原有的教育基础、工业发展和现有的人才需求使罗杰斯兄弟将波士顿作为了理想中的技术学院的所在地。艾略特后来也撰文指出:“一个技术学院最好被放置在一个大城市,在一个大工业中心。大学需要安静和隔绝;技术学校则相反,它应该很容易接近工厂、制造厂、锻造车间、机器车间和矿山。技术学院的教授需要每天接触到各种实际事务,观察事务的活动的过程,了解那些正在改进特殊工业的人。技术学校的学生有同样的需要。”
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现有的学院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向太平洋地区的扩张运动、工业加速发展和国内交通运输网的建立更加激化了人才供需间的矛盾。现有的学院、技术学院教育范围狭窄并缺乏职业性教育,无法给年轻人提供未来所从事的工程领域所需的宽泛的专业基础和同样宽广的全面教育,而这恰恰是罗杰斯兄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年轻人的。
尽管威廉的方案没有获得洛厄尔先生的支持,但罗杰斯兄弟仍然坚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们反对将技术教育和工程学的培养仅仅作为一个大学的分支,坚信这种类型的学校应该在美国教育中扮演独立自由发展的角色。1855年,尽管亨利因为接受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皇家讲座教授席位而离开了美国,但威廉仍在努力实现二人的教育理想。
1859年,情况出现了转机:随着波士顿的发展,为了提供更多发展用地,波士顿将查尔斯河河口称作后湾(The Back Bay)的地区进行了填土造田工作。这一年,马萨诸塞州(以下简称麻省)州长班克斯向州立法机关提出在后湾地区建立永久性教育机构。于是,一些科学界、教育界人士自发组织起来,以“麻省工艺与科学委员会”为名向立法机构申请后湾的部分土地,但是没有被批准。尽管威廉·巴顿·罗杰斯当时不在波士顿,但他的名字还是出现在了请愿者名单上。
1860年,他们再次尝试向立法机构申请,并由罗杰斯起草了请愿书。他勾画了一个包含四方面教育服务的请愿书:(1)农业,包含园艺和果树栽培;(2)自然历史,地质学和化学;(3)机械学,制造业,商业和一般技术;(4)美术教育。这个计划得到了麻省多个社会团体的支持,但由于申请的土地面积太大和计划过于宏大,最后被麻省“最高司法法院”否决。此后,请愿团成立了包含罗杰斯在内的五人委员会,制订第三份计划,他们计划成立一所“促进工业科技工艺和实用教育发展的麻省工业教育机构”,这个报告最终由罗杰斯命名为“一所技术学院的目的与计划”。这个学院包含以下三部分:工艺学会、工艺博物馆、工业科学学校。最终,报告终被立法委员会批准。此后,学院的建立又得到了多个社会团体和各方面人士的支持,1861年4月10日,麻省州长代表立法机关签名批准了麻省理工学院法人地位的法案,同意建立MIT。
此后,罗杰斯带领MIT法人成员为筹集学院基金和土地而继续努力,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为学院的建立提供了巨大财政的援助。
3.《莫里尔法案》
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美国一直有赠地兴学的传统。殖民地时期私立学院成立需要由英国统治者或者教会赠予土地;独立后,联邦政府和各州继续给成立的公立学校提供土地,并通过土地法令来推动教育发展;更大规模的通过赠地推动学校建立,则是1862年颁布《莫里尔法案》以后。
美国国会议员莫里尔(Justin Smith Morrill)早在1857年就向美国国会提出了“赠地建学院”议案,尽管这一议案在国会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但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布坎南却否决了国会议案。然而,莫里尔并未放弃,继续做各方面努力,最终在1861年获得国会通过,1862年7月2日,林肯总统签署了该法案,全称为《对开办学院以促进农业和机械工艺的各州和准州授予公有土地的法案》,史称《莫里尔法案》。
《莫里尔法案》共八条,规定联邦向各州提供土地或土地券,用出售这种土地或土地券所得资金建立永久基金,资助和维持至少一所学院,在该学院中不得排除科学和经典的学习,并应包括军事战术训练,但其主要课程必须按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之方式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艺有关的知识,以便提高各实业阶层从事各种工作和职业的专业技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掀起了赠地兴学运动,一大批农工学院、州立大学的建立,大大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大众化。截止到1922年,美国共建起了69所赠地学院,众多的农家子弟得以进入大学校门,为美国工农业的现代化储备了充足的“软件”。据统计,1882年由联邦政府资助的赠地学院在校生仅为2432人,到1885年已增加到2.5万人,到1916年约为13.5万人,占当时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总数的1/3。对此,克拉克·科尔(Clark Keer)曾指出,《莫里尔法案》引发的土地拨赠运动为此后美国大学包括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发展定了基调。
在麻省,由于农业发展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于是将赠地法案调整为“赠地基金支持技术学院、哈佛大学的技术学校以及准备建立的农业学院”。最终,麻省议会批准将赠地的3/10给予MIT,这样就为MIT的最终建立提供了一份较为丰厚的财政援助。
之后的三年间,尽管学院的大楼尚未完工,学院的工业科学学校还是于1865年2月20日正式开学,首批学生共15人,而这个学校也成为今天MIT的主体。这样,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罗杰斯理想中的技术学院终于得以实现。
工艺学会作为赞助和支持与工业艺术科学相关的学术研讨或出版活动的机构开始运作起来,除此之外它还承担起学院其他相关事务。它的主要活动是通过组织与工业发展、科技发展和新的技术发明等相关的讲座、演讲加强人们的工业科技知识。但由于各种特殊的重要科技组织的逐渐增多,学会的成员逐渐地减少,从1917年起,学会仅有的活动是每年主要面向中学生的科技讲座系列,该讲座由学院教员开设,并对公众开放。
实用工艺博物馆并没有按照最初设想的那样建立起来,但是罗杰斯和他的追随者们仍然收集了一些“实用工业科学的工具和产品”作为展览品放置在MIT的回廊里,并由科技博物馆的一个委员会进行管理。1971年,MIT建立一个新的博物馆,实现了罗杰斯的部分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