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阿尔戈行动(3)

罗斯福在1月23日清晨登上“昆西号”时,拖了四年多的这场大战,其终点已经清楚在望。但是,来自欧洲战场的消息并不全是正面的。盟军自1944年6月6日开始反攻,登上欧洲大陆,在夏天似乎一路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可是到了秋天,冲刺力道似乎已经疲软。美、法部队于8月25日光复巴黎,英军于9月2日进入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鹿特丹则是盟军战略家的下一个目标,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呼吁荷兰人要保住鹿特丹及其工业设施不受德国人摧毁。而人们预期盟军很快即可攻克鹿特丹,用它的港口当盟军迫切需要的补给据点。可是,战争结束前,鹿特丹都一直在德军手中。

盟军的计划因德军在安特卫普北侧顽抗不止而再度受挫。盟军如果能够控制连接安特卫普与大海的斯海尔德河(Scheldt River),安特卫普就可以成为盟军又一个补给中心。不料,攻克安特卫普竟成为艰巨又冗长的战事。接下来的“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又使英国、波兰空降部队损兵折将。身为西欧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Bernard Montgomery)元帅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要让部队加速穿越荷兰,攻入德国。他提出代号为“市场花园”的大胆计划,这是整个大战中最大规模的空降作战。原定目标是以空降攻击,深入德军防线后方,夺占艾恩德霍芬(Eindhoven)、奈梅亨(Nijmegen)和阿纳姆(Arnhem)的桥梁,但因规划不当,他们结结实实吃了一次败仗。

冬天又带来新的问题。1944年12月16日,德国三个军团奉希特勒之令在比利时阿登(Ardennes)发动反攻,扑向安特卫普,想在盟军防线上制造一个“突出部”。当时天气不佳,盟军空军无法出动,而艾森豪威尔及其手下将领隔了几天才发觉,他们面对的是德军的重大战略攻击,不是地区性的反攻。他们下令投下援军,以拯救被德国装甲师包围的美军第101空降师。到了12月22日,天气好转,德军装甲车的燃料逐渐耗尽,盟军终于能够利用空中优势,给敌军迎头痛击了。但战事仍打到了新的一年。直到1945年1月盟军才好不容易取得上风。这一役美军阵亡官兵高达1.9万人,何时可以达成向德国境内推进的目标成了问题。[15]

在西方盟国试图在德军突袭反攻之后恢复元气,并于阿登夺回战略主动之际,红军展开了冬季大攻势。苏联部队在1941年、1942年连番惨败之后,终于在1943年打了两场关系重大的胜仗。他们2月间在斯大林格勒摧毁了德国第六军团,又于7月在库尔斯克之役(Battle of Kursk)中粉碎了好几个德国装甲师。到1944年秋天,红军已经收复了苏联全部失地,并开始进军东欧。红军打进第三帝国领土,突破了德军在东普鲁士的防线。两年前似乎即将亡国的苏联,而今成为欧洲最锐不可当的军事大国。

1945年1月12日,斯大林命令红军沿超过700公里长的前线发动攻击。这场攻势在许多发起点大出德军的意料,因此成果可观。到了1月17日,德军已被迫弃守华沙,在布达佩斯也退守多瑙河。1月18日,德军放弃克拉科夫(Kraków),次日红军攻占波兰西部的罗兹(Łódź)。1月23日,“昆西号”驶往欧洲时,苏联坦克开进东普鲁士埃尔宾(Elbing)。罗斯福生日当天,红军先锋部队已跨越奥德河(Oder River)。接下来几天里,他们在距德国首都70公里处建立桥头堡。前往柏林之路已经洞开。美国军事专家预测,德军将从北边向推进中的苏军侧翼反攻,但没人晓得德军是否能够稳定住他们的防御。[16]

苏军的攻势让盟军如释重负,华盛顿和伦敦都表示欢迎。然而,1月初华盛顿开始传出谣言,指斯大林、希特勒可能单独议和。情势看来,斯大林或许已经可以依其条件不理会盟国,就结束欧洲战事。罗斯福一定要加快脚步,否则就来不及为东欧及中欧的解决方案谈判了。对于波兰的边界尚无定论。至于占领德国及可能进行的分割,还有法国在欧洲的角色,以及未来世界和平组织的会员及运作等重要问题,也都还没有定案。[17]

罗斯福在战时一贯的谈判策略是,在战争结束前不就重大的领土问题达成协议。罗斯福和威尔逊一样,在战争进行中偏爱只谈原则和通例,因为密室协商充满过去腐败政治的味道,让人想起备受抨击的均势和势力范围的概念。此外,为什么要在苏联都还未取得控制之前,就承认它有权利取得新领土呢?罗斯福特别努力避免正式协议,也不让公众知道有非正式协议存在。现在,苏联大军已直叩柏林大门,协议已刻不容缓。若不尽快达成协议,恐怕就不会有任何协议了。

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即将召开的会议将讨论军事问题。欧洲的东、西两翼前线已经向中央逼近,罗斯福要军方协调两边的行动。罗斯福脑子里的另一个重大题目是苏联加入对日作战。到了1945年1月,美国陆、海军在英国协助下,在战胜日本帝国方面的进展已大幅超前。珍珠港的震撼和耻辱早已成为过去。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Chester Nimitz)于1942年6月缔造的中途岛海战大捷,已扭转太平洋战场的局势。1944年10月,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的部队开始解放菲律宾。而此刻,美军飞机正对日本展开大规模空袭。

莱希在雅尔塔会议前夕就太平洋战事有如下评论:“我确信,我们的对日战争已进展到敌人落败指日可待的地步。”这是战争终结的开端,但是前面还有在日本本土及日军所占领中国的战事,哪怕根据最保守的估计,美军恐怕都要再折损数十万条性命。原子弹还只是理论上有可能的事物。像莱希这类认为美国不需原子弹或苏联助阵即可击败日本的人,毕竟远远少于主张尽快在最少牺牲美国人性命的情况之下结束战争的军事将领。根据这一方案,苏联将对付在中国的日本关东军,美国则集中兵力攻打日本本土。[18]

莱希认为,罗斯福在雅尔塔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与苏联取得合作,打造他和丘吉尔于1941年宣示要成立的世界和平组织。威尔逊总统在1918年12月由美国启程前往欧洲时,相信自己有能力促成由国际组织确立的公义和平,今后再也不会有战争。巴黎和会催生了国际联盟,但威尔逊的梦想从未实现,而且让支持美国的人很难堪的是,美国一直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罗斯福前往雅尔塔之前,脑海里一定浮现出威尔逊的遗愿。在启程前最后一次的内阁会议上,罗斯福还提到这位前贤。他决心实现威尔逊的梦想。

罗斯福接受坚定的威尔逊主义者所推动的联合国概念,其实比较勉强。赫尔长期担任他的国务卿,主导美国外交政策超过10年,直到1944年11月才因健康原因离职,他就是坚定的威尔逊主义者。罗斯福最初设想以美、英、中、苏四大国作为世界警察维持和平,这一概念纳入联合国的构想之后,罗斯福就无条件地接受了设立联合国的构想。但是他必须先完成两件事:说服斯大林加入,说服美国民众和国会议员支持。苏联已在1944年秋天承诺加入联合国,但是这个组织总部的所在地、安全理事会(实际上是控制此组织的大国专属俱乐部)的投票程序等问题,还有待解决。罗斯福必须在战争终止前,也就是斯大林还有合作之心、美国民众依然关注世界事务之时,赶快就这些议题取得坚定的承诺。[19]

要达成他的目标,罗斯福就必须先说服自己在美国国务院及驻莫斯科美国大使馆的专家们。罗斯福在1932年时曾不顾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的意愿,独断决定承认苏联。他们对于这样一个拒绝偿付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债务、宣扬国际共产主义、在其国境之外支持颠覆和革命活动的共产主义政权,实在不愿正式承认。在即将卸任的胡佛(Herbert Hoover)总统共和党政府中任国务卿的史汀生(Henry L.Stimson)就曾说:“苏联并未根据国际社会的基本原则行事。”(史汀生后来经罗斯福延揽,出任战争部长。)

罗斯福通过私人代表,绕过美国国务院官员与莫斯科建立外交关系。承认苏联使美国外交政策与英国、欧陆大国保持同一步调,因为后者在20世纪20年代即已承认苏联政府。罗斯福的这个决定,得到了许多饱受经济大萧条之苦的美国人的支持。有些人盼望能增进贸易,有些人则相信苏联的言辞,以为苏联的计划经济是解决美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样板。这些期待都落空了。在美国承认苏联之后的几年,双边贸易其实不升反降,而苏联在国际事务上也是个难对付的伙伴。

斯大林在1939年8月与希特勒突然交好[20],在当时震惊了西方国家,那年苏联在不久之后又侵略了芬兰,因此罗斯福认为和苏联打交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互惠往来——唯有苏联和美国合作时,美国才友善响应。苏联政府限制驻莫斯科美国大使馆的长途电话时,罗斯福建议还以颜色,也对驻华盛顿苏联大使馆设限。但是,纳粹在1941年6月入侵苏联,突然使得苏联成为棘手却有价值的盟友。罗斯福决定协助苏联逃过崩溃的下场,在和德军长期抗战中得胜。他在国会推动立法,使莫斯科能够符合美国《租借法案》物资援助的规定。他也大力支持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可是,罗斯福发现自己和驻莫斯科大使及美国国务院的苏联事务专家似乎经常处于不宣而战的状态,因而有心铲除这些反对他总体上对苏联友善政策的势力。他不时调动外交人员,绕过政府机关,但是每次换上的新人最后又沿用前人做法,因他们反感苏联和西方打交道时的那种秘密文化、疑忌和口是心非。

1943年秋天,鉴于苏联已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得胜,罗斯福决定改变他“不质疑”的援苏政策,改用讨价还价策略,他认为既然美苏关系现在已经是伙伴性质,采取这样的策略才会是更合适的做法。他也更动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人事,派好朋友埃夫里尔·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为驻莫斯科大使。哈里曼家族靠修铁路致富,他一开始似乎与苏联相处甚欢。可是到了1944年秋天,连哈里曼也开始主张对苏联要有更强硬的政策。令哈里曼大为震骇的是,华沙起义时,斯大林拒绝援助波兰义军,让红军停在华沙市郊,坐视德军镇压波兰反抗人士。哈里曼及其莫斯科使馆的僚属看到苏联对待才从纳粹铁蹄下解放的东欧国家的方式,大为震惊,因而对苏联的立场愈来愈强硬。

大体上,罗斯福尽量努力不被他认为是次要议题的苏联行为分心。罗斯福的亲信顾问霍普金斯在1944年秋天表示,斯大林不肯协助华沙义军这件事,不应阻碍有关战后和平组织的谈判。他这个说法反映了总统的观点。苏联在国际和平组织上面的合作,攸关罗斯福对未来世界秩序的看法。他愿意在世界事务上平等对待苏联,承认苏联的安全顾虑,即接受苏联在欧战初起时和德国缔约所取得的领土,并协助它进行战后重建,以此换取苏联的合作。罗斯福乐观地认为,战后对苏联的贷款会确保美苏关系稳定。他的看法得到战略情报局(中央情报局的前身)研究分析组专家的支持。这个部门和外交系统不同,不必和苏联官员天天打交道,因此比较能从大局着眼。[21]

罗斯福依赖他和斯大林的私人交情,认为可以借此绕过美国官僚和所谓苏联领导人周围的强硬派——这些人经常被责怪为给美苏关系制造问题的人物。罗斯福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产物,相信个人交情(包括国家元首之间的私交)的力量。他把自己和斯大林的交情看作他对苏政策的核心。埃莉诺评论她丈夫对雅尔塔会议的期望时写道:“富兰克林抱持很高的希望,盼望在这次会议中,他可以借由增强自己和斯大林元帅之间的私交,来取得实质进展。”而罗斯福也在第四次就职演说中表示:“我们学到一个简单的道理,诚如爱默生所说:‘得到一个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成为他的朋友。’”罗斯福有意向斯大林示好,希望能赢得斯大林的友谊。[22]

罗斯福在“昆西号”上轻松地看完电影才就寝。他和随行人员观赏的第一部影片是1944年公映的《青春欢乐在我心》(Our Hearts Were Young and Gay)。这部电影根据两年前出版的一本畅销书改编,不能说完全不适合这个场合。故事说的是两个爱玩又天真的女大学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往欧洲旅行,在船上邂逅两名男子,然后在伦敦和巴黎发生了一些麻烦又有趣的故事。在“昆西号”上,似乎没有人把电影剧情和他们自己的欧洲之行拿来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