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说服力:如何有逻辑地说服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脑中有逻辑,说出来的话才能得体又舒服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和观念的配合度越高,说服就更清晰有效。

开篇案例

小梁到朋友家做客,还没进门就听见激烈的争吵声。原来,朋友的孩子在学校里调皮捣蛋,不仅打碎了教师办公室的玻璃,还撒谎问同学借钱,今天老师都到家里来告状了。夫妻两人就谁应该对此事负更多的责任而互相推诿、指责,甚至谩骂。

男主人说:“我天天在外面挣钱养家,什么都不用你操心,让你带个孩子都带不好,你还有什么用!”

女主人委屈地说:“你挣钱养家,我也没闲着,每天做一大堆的家务,还要送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哪一次不是我?你接过几次?送过几次?孩子是在学校闯祸的,又不是我没带好,怎么能说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你的任务就是照看好孩子,孩子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你负责。孩子在学校闯祸,证明你没教育好孩子,怎么不是你的责任?”男主人生气地说。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可从来没有人说:‘养不教,母之过。’我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这我承认;可品德出了问题,分明就是你的责任,古人都这么说!”女主人不甘示弱,抬出了古人的话,理直气壮地反驳。

男主人瞠目结舌,不知该如何反驳,气得直瞪眼睛。

“说得很对!”刚进门的小梁拍着巴掌说。

“古人的话总是有道理的。”女主人听了,得意地看了男主人一眼。

这时,小梁慢悠悠地说:“还有一句古话,你们听说过没?”

“什么古话?”男女主人一起问。

“‘母不母,则子不子。’这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说的。说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回轮到女主人无话可说了。男主人则得意地看着女主人:“听到了吧?教育孩子,还是应该由母亲负主要责任。”

小梁笑眯眯地说:“这中外两位古人的话都各有道理,只拿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一句话来辩驳对方就相当于推卸责任。还是另一句话更有道理。”

“哪一句?”男女主人异口同声地问。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是同等重要的’。我想,这句话才应该不失偏颇。总之,家庭是男女双方共同组成,家庭的一切事务都应该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对孩子的教育只会是有弊无利。”

男女主人听后,相互平心静气地检讨了自己的偏激,然后达成共识:在今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定互相配合,尽到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共同教育好孩子。

小梁的话虽然不多,但旁征博引,令人信服。

他的话很有逻辑性:首先赞同女主人所说的古话,然后引用卢梭的话反驳了女主人关于“养不教,父之过”的观点,证明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母亲负有重要责任。因为前面女主人说过“古人的话总是有道理的”,所以她就无法反驳卢梭的这句话。这看起来似乎是在为男主人辩解,但事实上,小梁之所以紧接着女主人的话,引出与女主人截然相反的观点,其目的是为了引出他接下来的观点。他接着指出:这两句话都过于偏颇,只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最后,他引用卡尔·威特的话,让男女主人明白,家庭教育中责任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双方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

小梁最后的总结水到渠成,男女主人在意识到各自观点的偏颇之后,很容易接受这样一个“中立”的观点。所以,小梁的话虽然不多,但很有“重量”——都是名人名言,并且有理有据,不但巧妙地批评了双方,同时还将两者的观点最后融合为一体,很有说服力,令双方都心悦诚服。

所以,要令对方信服,并不需多费口舌,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有时还会令对方不知所云。抓住要害、一针见血,却能令对方心服口服。

话不在多,达意则灵

逻辑小解

表达的逻辑性不在语言的长度而在于语言的质量,主动明确话题范畴,克制自己无关观点的表达欲,用简练的语言表达精准的观点,更容易被听者接受。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要想让牛前进或转弯,只要牵住牛鼻子,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子也可以轻松驾驭健壮的牛;可是如果牵的是牛尾巴,那么十个壮汉也未必能让牛挪动一步。同样的道理,与人说话时要想说服他人,关键是要说到点子上,要说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

我们常常喜欢用“口若悬河”“舌灿莲花”等词语来形容一个人口才了得;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场合、所有的事情都是说得越多越好。无论是与朋友交谈还是工作交流中,滔滔不绝、独霸时间的人只会令人反感;而言不达意,说了一大堆却令对方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人更会令人觉得“面目可憎”。所以,说话要有重点,要说到点子上,要言之有序、重点分明、一语中的。

小敏是个十分漂亮的姑娘,可由于家庭原因她从小沉默寡言,很少有人能走进她的内心。到了谈男朋友的年龄了,虽然追求的人众多,可没有一个能被小敏接受的。其实原因并不在于那些男生不优秀,而是小敏太内向了,有时坐上半天都讲不到三句话。

后来,经人介绍,小敏认识了一个名叫华胜的小伙子。小伙子话也不多,但他懂得察言观色,每次说话都能说到小敏的心窝上。

第一次见面是在书店,介绍人借故离开后,华胜看出小敏有点儿紧张,就对小敏说:“我不太擅长说话,要不我们看看书?”此言正合小敏的心意,于是两人就各自找了几本书,坐在一起看。看书的过程中,华胜会就书中的一些内容谈谈看法,和小敏交流交流想法。有了书做媒介,小敏没那么紧张了,话也慢慢多了起来。华胜大多是带着微笑听小敏说话,偶尔插上一两句,却总能说到点子上。

后来,媒人悄悄问小敏对华胜的看法,小敏羞涩地说:“小伙子人挺实在的,话虽然不多,但很有道理。我不喜欢夸夸其谈、虚有其表的男孩,他,不错!”

华胜之所以能打动小敏的芳心,主要在于他话虽然不多,但是却说得很有道理、有见地,比其他夸夸其谈的男孩更能给姑娘留下好印象。有的时候,人们说话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洋洋洒洒说上一大堆,但因为没有抓住重点,说了一大堆还没有切入正题,最后只会令人厌恶。无论是日理万机的政府要员、公司领导,还是普通人,没有人愿意将时间浪费在不知所云的谈话中。所以,话不在多,贵在有重点、有条理,只有突出说话的逻辑性,才能让人愿意听,并且能够领会话中的意思。

但丁曾经这样评价语言的作用:“对人们而言,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就像漂亮的马鞍对于骏马一样。最好的骏马就应该配以最漂亮的马鞍,所以最美妙的语言则适用于最美妙的思想。”因此,一个会说话的人能够用最简短的语言包含尽可能多的内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表情达意,就像诗人一样,用最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曾讲过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初春,当他走过繁华的巴黎街头时,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正站在寒风中乞讨。老人双目失明,不知哪位好心人为他写了一块纸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都看不见。”然而这块纸牌子好像并没有起什么作用,大多数人从老人身边匆匆走过,只是匆匆一瞥,并没有停下脚步,也没有往老人的碗里扔硬币。

让·彼浩勒同情地和老人交谈起来,老人愁苦地说:“我已经在这街头站了整整两天了,但几乎什么都没乞讨到。如果今天还是分文未收的话,我还得饿肚子,就不得不去其他地方碰碰运气了。”

老人的悲惨遭遇令让·彼浩勒动容,他决定帮帮这位老人。他看了看那块纸牌子,突然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他拿出笔,在纸牌子上写了几个字,然后离开了。

一天即将结束,让·彼浩勒再一次回到这个街头,他发现老人的碗里堆满了硬币和纸币,甚至还有很多好吃的食物。当让·彼浩勒问起老人这一天收获如何时,老人欣喜地回答:“不知为什么,施舍我的人们突然多了很多,他们都很慷慨,不仅给我钱,还给我食物和衣服。”

让·彼浩勒欣慰地笑了。他看看那块纸牌子,他只不过在上面加了几个字:“春天来了,而我什么都看不见。”

春天,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到处鸟语花香、生气勃勃,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希望,然而这一切却与这位老人无缘。于是诗人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只增加了几个字,却形象地描绘出了老人可怜的处境,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可见,话不在多,达意最灵,能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言谈是最成功的说话方式。长篇大论、拖泥带水的说话方式,不但会让自己说得口干舌燥,听的人也会厌烦倦怠。时间就是生命,即便做不到惜字如金,也绝不能唠唠叨叨、啰啰唆唆,杂七杂八讲上一大箩筐,听的人还不明白你究竟要讲什么。

或许我们并不能像诗人一样将语言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但简洁明快、抓住重点、言之有序还是能够做到的。在说话之前多考虑一下,将自己所要讲的内容整理一下,与内容无关紧要的就不要讲,不要占用听话人太多的时间,这既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也是说话者自我素质的展现。一般而言,说话简洁明快的人都是自信果敢之人,对问题的把握和分析能力以及执行能力都比较强,这样的人在交流中是比较受人欢迎的。

当然,说话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表达自身的观点,更要让对方认同你的观点。因此,言简意赅还要建立在能让对方明白的基础上,假如判断对方的理解力还有一定差距,也不妨多用一点时间和篇幅稍作解释,依据对方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地展现重点和目标。但无论如何,含混不清、啰里啰唆都是令人生厌的,讲话必须逻辑分明、条理清晰,才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与接受。

言之有序,别具美感

逻辑小解

对于说服者来说,观点是需要组织的,想要传递给听者的中心思想会产生很多可以进行叙述的点。这些点对中心思想的支持力有高有低,需要逐个确定是否有必要叙述,其地位有轻有重,叙述上也需要有先有后。

语言逻辑学属于一门专业的科学研究领域,但简单来说,我们讲究语言要有逻辑,其实就是指说话时要注意表达方式的合理选用,以及组织语言时的顺序性和科学性。

从美学上来讲,有次序的事物更加具有美感,语言也是如此。有序、有节、逻辑分明、条理清晰的讲话更容易令听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更具有美感,从而更容易使对方接受自己表达的内容、传递的讯息,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同时,所谓“言为心声”,一个说话有条理、有逻辑的人一定是思维缜密、规则分明的人,古往今来很多杰出的名人都是如此,他们说出的话很有条理,非常具有说服力。斯大林曾经这样评价列宁的讲话:“列宁的讲话中有一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一点最使我感到钦佩。即便是枯燥,它也能紧紧抓住听众的心灵,让他们一步步感动,然后彻底俘获他们的心灵。我记得,那时候很多代表说:‘列宁讲话中的逻辑就如同万能的触角,从各个方面像钳子一样钳住你,令你难以脱身。最后,你要么投降,要么就彻底被打败。’”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一节,说的是诸葛亮孤身一人面对众多文臣谋士的指责诘问,有理有据、逻辑分明,以一己之力舌战群雄,令对手皆成“口下”败将。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国内大部分敌对势力都已经被他消灭殆尽,唯有刘备和孙权能与之抗衡。于是曹操令人去面见孙权,希望能够说服他一起联手对付刘备。东吴的大部分文臣都选择投靠曹操,诸葛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东吴的。

在见孙权之前,东吴的文臣谋士们首先对诸葛亮发难。首先是东吴的第一大谋士张昭。他嘲笑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出山,结果却“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面对如此毒辣的嘲讽,诸葛亮笑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先将自己比作志向万里的大鹏,而笑群儒就是胸无大志的燕雀。接着,他用比喻的方法做了一番解释:如同病入膏肓的危重病人不可一下子用猛药一样,刘备由于实力不如曹操,所以小败几次也属正常,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壮大自己。同时刘备在战场上虽然失败了几场,那是因为与曹操在兵力上存在悬殊,但他却因为照顾百姓而宁愿不取江陵,其大仁大义获得了数十万百姓的民心。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就像刘邦当年也一再败于项羽,但在关键的垓下一战中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家大事、天下安危,需要有大智慧的人深谋远虑,怎能像只有一张嘴的人高谈阔论、巧言令色呢?

这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紧接着,虞翻咄咄逼人地问诸葛亮:“曹操如今大军百万,你认为你们有什么能力与之抗衡?”诸葛亮回答:“曹操的兵力乃是袁绍和刘表的乌合之众,没什么好怕的。”虞翻冷笑着说:“你们兵败当阳、夏口,却还说百万大军没什么可怕,真是大言不惭。”诸葛亮淡然回答:“刘备只有几千仁义之师,却敢于抗衡曹操百万残暴之军;而如今东吴有长江之天险,又兵精粮足,却还有人想屈膝投降,岂不令天下人耻笑?如此看来,还能说刘备怕曹操百万大军吗?”诸葛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对方无言以对。

这时,有人嘲讽诸葛亮:“难道你是想效仿张仪和苏秦来游说我们东吴吗?”诸葛亮不屑地回答:“你只知张仪和苏秦是辩士,却不知道他们是英雄豪杰、国之栋梁;你们这些只听说曹操有百万大军就吓得赶紧投降的懦弱之人又怎配提他们的名字?”

然后,薛综跳出来说:“曹操现在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而汉室气数已尽,难以与之抗衡。刘备不自量力,硬要与之较量,岂不正如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听到这话,诸葛亮厉声回答:“你这些话简直没有君臣父子、天理伦常。你也是汉臣,却说出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话,和曹操祖先食汉禄却篡权夺位有什么分别?你这无君无父、没有纲常之人,快不要和我说话!”这番话可谓犀利至极,直说得对方羞愧得无地自容。

“可曹操毕竟是相国曹参的后代,这是有据可查的;而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编草席、卖草鞋的凡夫俗子,出身低贱,自己说是汉室后裔却没有考证,哪里有资格抗曹?”面对陆绩的发难,诸葛亮正色回答:“这正说明是曹操的祖宗世代为汉臣,如今却欺君罔上,正是汉朝的乱臣贼子;而刘备的官爵是当今皇帝依照世宗祖的族谱赐封的,怎能说无从考证?我汉朝高祖皇帝出身不过一小小的亭长,刘备卖草鞋难道就低人一等吗?你这真是小儿之见,哪里配同高士们一起说话?”对方被他说得面红耳赤,再也不敢开口了。

这时,严峻笑诸葛亮说:“你这些话都不过是强词夺理而已,请问你有什么正经的著作呢?”诸葛亮回答:“莘伊尹、姜子牙、张良、邓禹都是治世奇才,也没听说有什么论著流传于世。只有酸腐的书生才会一天到晚舞文弄墨、一事无成!”

“你只会说大话,没有真才实学,只怕会被文人学者所耻笑吧!”程德枢跳出来为同僚打抱不平。诸葛亮抓住他的话,不紧不慢地回答:“文人学者也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忠君爱国、匡扶正义,美名百世流芳;而小人即便吟诗作赋成千上万,却没有济世的良策,又有什么用?像杨雄一样,即便以文章著称,但却死于草莽之手,又有什么意义呢?”一番话说得对方黯然失色。

就这样,诸葛亮以缜密的思维、清晰的逻辑,辩驳得众多文臣谋士哑口无言。最终说服了孙权与刘备联手抗曹,从而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大局。

诸葛亮舌战群儒慷慨激昂,精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他的每一番话都由“守”开始,但绝不仅仅止于“守”,而是在作答对方的诘问之后,主动展开进攻,先守后攻,进退有致,令人无懈可击。他的每一次辩论都能抓住对方的弱点,并且能迅速找出事例、依据来进行反驳,有理有据、逻辑严密,令人无可辩驳。这就是语言中逻辑的力量。

诸葛亮的一系列辩驳都完美彰显了语言中逻辑的美感:守则守得从容,曲尽事理;攻则攻得犀利,详陈实事,总之每一次都能使对方无言以对、心服口服。正是因为言辞中充满了逻辑的力量,所以读来天衣无缝,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令人赞叹不已。

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不在于长篇大论,却在于精巧奇妙,如同构思精巧的奇文一般环环相扣、严丝合缝,让人找不出一丝破绽,自然也就找不出辩驳的理由。说话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语言的逻辑力量中得到最大的体现,精妙的语言如同有着金属之音的天籁,铿锵有力,最后令对方“要么投降,要么彻底被打败”。

故事传教,捕获人心

逻辑小解

在说服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论点,然后再将案例、故事等素材融入观点,并让对方产生移情投射作用,富于逻辑性的表达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彭虎是一家企业的质量监察办公室主任,他刚上任不久,车间生产的一批袜子就因为质量问题被退了回来。虽然这是上一任主任留下的“后遗症”,但是为了不让类似的事件再发生,彭虎决定召开一次监察小组长会议。

会议刚开始,大家心知肚明彭虎要说什么,于是都抢在彭虎前面开口,纷纷诉苦,说监察工作难做,而且几十万双袜子出现个别几双问题也是正常的,对方公司实在有些小题大做。彭虎想了想,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大家不知彭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静下来不说话。彭虎开始讲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家工厂负责生产美军的降落伞。由于质量不合格,经常出事故。美军司令发了火,责令工厂一定要提高降落伞的质量。后来在厂商和军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将降落伞的合格率提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但是美军司令依然不满意,强调合格率必须达到百分之百。对此,工厂负责人很不以为然,这世上没有完美,哪里来的百分之百合格?能达到这个程度已经是他们能做到的极限了,再完美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人也觉得工厂负责人说的话有道理,世上哪里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事物?甚至有人认为美军司令有些强人所难。可是,当军方公布了新的检测标准后,奇迹出现了:他们改变了之前检查每一个降落伞的做法,而是在每一批工厂交付的降落伞中随机抽取一个,让工厂负责人背上后,从飞机上跳下。从那以后,合格率神奇地变成了百分之百。”

彭虎的故事讲完了,大家都陷入了沉默。彭虎语重心长地说:“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也是我们每一个员工的生命。假如我们能像爱护生命一般爱护产品质量,那么百分之百的奇迹又怎么不会出现呢?”

监察小组长们纷纷表示赞同,并且立下“军令状”,保证自己负责的车间再不会出现质量问题。果真,从那以后,工厂再没出现过因质量问题被退货的情况。

面对一片质疑和辩论的声音,彭虎没有指责,更没有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故事让大家顿悟。要讲的道理都在故事中,对于这样一种婉转的逻辑清晰的说教,没有人会反感,而且更能引起对方的深思,可谓事半功倍。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对于一个铁了心要做某事的人,想让他改变主意或许比让九头牛回身还要难。直言相劝,对方不但难以听进去,甚至会在你还未开口时就直接堵住你的嘴。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说服方法不是知难而上,而是迂回前进,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试想一下,谁会拒绝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而且,一旦对方被引起了兴趣,就会放松警惕,很容易沉浸到故事的内容中。当对方听完了故事,再利用故事中的隐喻来说明道理,这样更容易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观点。更有甚者或许会像上文中的监察小组长们一样,不需要彭虎再苦口婆心的教导,就能够从故事中自行悟出道理,那么你的说服目的也就能够很轻松地达到了。

值得提醒的是,选择的故事不仅要引人入胜,表达还要富有逻辑,这样才能一开始就牢牢吸引对方的兴趣,并且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见,讲故事也是一项技能,但不是人人都会的技能,而是要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才能掌握的一项人际沟通的本领。

孙中山有一次在中山大学就自己宣传的民族主义进行演讲时,发现台下的人有些无精打采,对他所讲的内容提不起兴趣。于是他便讲了一个故事。

“我在香港上学期间,有一次看见很多卖苦力的人聚在一起,一边说话,一边爆发出大笑声。我很好奇,便走上前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其中一个苦力告诉我,他们中有一个同行前些天买了一张彩票,因为怕丢失,就把彩票藏在挑东西的竹杠中。彩票开奖后,他发现自己买的彩票中了大奖,喜出望外,认为从今以后再也不需要靠卖苦力过活了,挑东西的竹杠再也用不着了。于是他解气地将竹杠用力扔进了大海。当竹杠随着海浪越飘越远,再也看不见时,他突然想起来,彩票还在竹杠里没有取出。于是中大奖变成了一场空欢喜。”

听到这里,台下的人也都笑了,没有人打瞌睡了。孙中山趁机接着刚才的故事说:“这就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民族主义就像这根竹杠,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它弄丢了!”大家纷纷鼓掌。就这样,孙中山巧妙地利用一个故事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民族主义不能丢,水到渠成,具有很好的说服力。

喜欢听故事或许是所有人的共性,因此,聪明的说服者通常会将自己想要对方接受的道理隐藏在故事中,让对方潜移默化地接受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基于此,著名作家丹尼·皮克曾指出:“讲故事将会成为21世纪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讲故事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告诉,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所以才是影响与说服的最佳工具。”

既然讲故事是一项技能,那么无论你天生口才如何,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锻炼并提高自己讲故事的本领。有人或许会对这一说法嗤之以鼻:“三岁小孩都会讲故事,哪里还需要训练?”但事实是:要想讲出来的故事有说服力,就必须逻辑分明、内容生动、富有深意、引人入胜。否则又如何能让人喜闻乐见、茅塞顿开?

讲故事是一种打开对方严密心防的好办法,所以在故事内容的选择上要极其讲究,要有针对性,但又不宜令对方一眼识破,否则就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防备之心,也就达不到说服的目的。同时,在语言的组织上也要讲究技巧,表达周密、富于逻辑性、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观点。

全球著名的TED演讲嘉宾全是来自于各行各业杰出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很多人却并不善于言辞。那么他们的演讲因何能吸引全球那么多的听众呢?其中一个奥秘就是TED在嘉宾演讲前会对他们专门进行一项特别培训:讲故事。如何吸引听众?如何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所讲内容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这些都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实现。

总之,一个有血有肉、情节曲折的故事远比干巴巴的说教更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讲故事能使说话者和听者之间产生共感,并具有“使人沉醉的魔力”。无论是历史事实、传闻逸事,还是生活小事,做一个有心人对其加以识记,并学会组织语言的技巧,将之变成一个个精彩绝妙的故事,在与人沟通时能信手拈来,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逻辑严密,提高效率

逻辑小解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你的听者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只有主动设置表达结构、叙述次序,形成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的语言,才能提高沟通的效率。

无论在世界性的论坛会议上,还是在家庭琐事上,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争论,要想有效地说服他人,就必须拥有理由充分、富有力量的语言。简洁有力、逻辑严密的语言不啻一把锋利的宝剑,能够直击人心。

一位衣着华丽的女人走进一家高档服装店,营业员连忙迎上前接待。女人看中了一件名牌服装,试穿后也很满意,但是一看价格标签,脸上现出犹豫的神情。

“这可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营业员连忙介绍说。

“我知道。”女人淡淡地回答。

“这个牌子您也一定了解的,它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像您这样有品位、有身份的人才配得上这个牌子。像我们,也就是在店里能一饱眼福,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能穿上它。”

“可是……这个价格有些超出我的预算了。”女人说了心里话。

“虽然它价格高一些,但是它适合很多场合。在正式场合穿上它,显得雍容华贵;朋友聚会穿上它,也显得得体大方。”

女人不知不觉地点了点头,但她依然有些犹豫:“可我今天没带那么多现金……”

“您可以先交一部分订金,我们就把衣服给您留下。”营业员想起什么似的说,“对了,今天早上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夫人也看中了这件衣服,只是因为自己太胖,穿不了,才没办法放弃的。要知道,全城也只有这一件。”这话说得女人笑了起来。营业员趁热打铁,继续说:“这说明这衣服跟您实在有缘。再说像您这身材和气质,要是不买这衣服可真是可惜了。”

“是吗?”女人被说动了,她很痛快地掏出银行卡,说:“那就给我包起来吧!我要了。”

上文中营业员和女人的对话并不长,但营业员每一次劝说都击中了“要害”。首先,她告诉女人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但似乎并没有打动女人;于是她从品牌入手,不露痕迹地吹捧了对方的身份和品位,令对方心里很舒适,但女人依旧在价格上有所纠结;于是营业员就在衣服的价格上进行深入说服,突出衣服在多种场合适用的特点;最后的说服是至关重要的:她告诉女人某公司的董事长夫人也看中了这件衣服,但只是由于过胖而无奈放弃。这就给女人造成了两个心理暗示:一是夸赞她的眼光和董事长夫人一样高明;二是说明这衣服奇货可居,给对方造成“如果自己不买,很可能就买不到了”的紧张心理暗示。就这样,营业员通过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层层深入,最后成功说服了女人。

可见,语言具有逻辑性在说服他人时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富有逻辑的语言可以避免语无伦次、似是而非等问题,能够在简短的交流中更好地说明问题、表达想法,从而使办事更有效率。

林肯早年在做律师时,曾经为一个死刑犯辩论过。这个死刑犯名叫小阿姆斯特朗,被指控用枪击杀了死者,由于一个名叫福尔逊的证人指证说自己亲眼看见了这一过程,于是小阿姆斯特朗初审时就被判谋杀罪成立。

林肯查看了所有的案卷后,要求法官重审此案。

在法庭上,林肯问证人福尔逊:“你确定当晚看清楚了一切吗?”

“是的。”福尔逊毫不迟疑地说。

“可你当时在草堆后面,而小阿姆斯特朗则站在距离你二三十米的大树下,你确定能看清楚?”

“当然。”福尔逊肯定地回答。“因为那天晚上的月亮很大很亮。”

“你能肯定不是仅仅看清了他的衣服,而是他的脸吗?”

“是的。”福尔逊说。“当时明亮的月光就照在他的脸上,我看得一清二楚。”

“当时是几点?你能确定吗?”林肯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我确定,是夜里一点,我当时看了手表。”福尔逊肯定地说。

林肯问完之后,转过身对法官和陪审团说了以下一番话:“我必须告诉大家,福尔逊是个骗子。枪击案发生那天是上弦月,而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出现,夜里一点时月亮已经没入西方了,而证人却说他在明亮的月光下看见了小阿姆斯特朗的脸,这不是撒谎是什么?即便退一步说,他就算当时看错了时间,月亮还没隐去,但由于月亮在西面,草堆在东面,而大树在西面,站在草堆后的人绝不能看到月光照着大树下的人的脸上。所以,可以推断,福尔逊做的是伪证。”

话音未落,听众席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林肯对福尔逊的问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肯语言的逻辑性之严密。他步步为营,抽丝剥茧,将福尔逊做伪证的事实一步步呈现在众人面前,最后用几句简短的总结令事情真相大白。这就是逻辑的力量,它可以使复杂的事情更加清晰明朗,去除浮在表面的种种假象,使人一目了然。

可见,话不在多而在于精,一番富有逻辑的话必定是层次清晰、简洁明朗的。世间万物其实皆有逻辑,语言自然也不例外。当我们掌握了语言的逻辑,并能在谈话时熟练运用这些逻辑,就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有效,具有说服力。有时长篇大论、拖沓冗长的谈话只会令人生厌,除了白白浪费对方和自己的时间,什么效果也没有,更别谈效率了。

临危不惧,理清条理

逻辑小解

越是在混乱的情景下,越要镇静,稳定情绪,采取并列式或递进式的方式罗列分论点,让说话的形式有条理,会使沟通更有效。

有人说自己天生口才不好,在紧张的情况或危急的状态下,更是语无伦次、口齿不清。其实,越是在紧急的状况下,越应该有条理、有逻辑地说话,这不仅仅关系到让对方听明白、听清楚的问题,有时甚至关系到身家性命。

“喂!119吗?”

电话里传来一个紧急的声音。119报警中心的接线员立即回答:“是的,请问您有什么问题?”

“这里着火了,快……快点来救火!”

“哪里着火了?”接线员赶紧问。

“是我家里!快啊!快点……”

“具体位置?!”

“厨房啊!现在客厅都快烧起来了!”电话里的声音带着哭腔。

“可是……”

“哪有那么多‘可是’!你们到底是不是119?”电话里的声音很愤怒地问。

“可是先生您还没告诉我确切的地点!”

“都告诉你啦!先是厨房,后来是客厅,你们再不来的话,我的家都要被烧光了!”电话里的声音简直有些歇斯底里了。

“我要的是你们家的具体地址!”接线员终于忍不住吼了起来。

“我们家地址是……”

对方终于报出了地址,当消防车赶到时,已经耽搁了不少时间。

这或许听起来是个笑话,可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却并不少见。很多人在紧张或危急关头往往会语无伦次、言不达意。本来或许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颠三倒四,越说越说不清,不但令听的人着急,有时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和困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假如上文中的报警人能够沉着冷静,第一时间报出家庭详细住址,或许就能减少许多损失。

所以,越是在危急时刻越要沉着冷静,说话的时候越要理清思路,组织好语言,用有逻辑、有条理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千万不要失去主张、乱了方寸。要知道,情绪对于说话者的影响是极大的,说话者在惊慌失措与沉着镇静两种状态下对语言的掌控与把握截然不同,说出的话及达到的效果自然天差地别。

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非常喜欢吃烤肉。有一次,御厨给他上了一盘精心烤制的肉,晋文公正打算大快朵颐,却发现烤肉上竟然缠着一根长头发。晋文公的食欲立刻被破坏殆尽,龙颜大怒,命人将御厨五花大绑,要治他大不敬之罪。

御厨并没有哭天抢地地为自己喊冤,而是跪下来,很镇静地说:“大王的确应该治我的罪,因为我有三大罪状。”

“那三大罪状?”这话倒说得晋文公一愣。

“第一条,”御厨不紧不慢地说,“我在磨刀石上将刀磨得锋利无比,能切动坚硬的肉,却切不断一根头发,这是我的罪过;其二,我把切下来的肉块一个个穿到竹签上,但这么长的一根头发竟然没有看见,这也是我的罪过;我的第三条罪状便是我把炉火烧得旺旺的,把肉烤得香喷喷,但是却连一根头发都烤不断。这三条罪状足以让大王治我的罪!”最后,御厨总结说:“正是因为我的这三个疏忽,所以竟然让头发跑到了烤肉之上,令大王受到了侮辱,所以我犯的罪过是不可饶恕的。”

御厨的话刚说完,晋文公便意识到了什么。他命人严查此事,最后终于找到了陷害御厨的真凶:原来晋文公喜欢吃烤肉,而这个御厨烤肉的手艺非常好,因此很受晋文公的宠爱。有一个厨子因此非常嫉恨这个御厨,就想出这么一个办法陷害他。这个厨子被叫到晋文公面前时吓得手脚直抖,立刻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至此,真相大白。晋文公不但没有怪罪御厨,而且下令嘉奖了他。

晋文公嘉奖御厨,与其说是对他手艺的嘉许,不如说是对他冷静机智的赞扬。的确,假如御厨一听大王要治他的罪就慌了手脚、大喊冤枉,盛怒之下的晋文公或许不但不会听他的辩解,甚至可能认为他是狡辩而更加盛怒。御厨的冷静机智救了他自己的性命,而他在危急关头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更令人钦佩。

可见,临危不惧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在紧急关头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一种技巧。无论是能力还是技巧,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与提高的。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与技巧呢?

首先,要有自信。遇事慌乱的最大原因在于不自信,因为对当前的事态不知如何应对,所以心里慌乱;心里一慌乱,语言就不知该如何表达,然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慌乱越没有自信,越没有自信则越慌乱。所以,增强自信是临危不惧的第一要素。

其次,要做情绪的主人。一遇到紧急状况就语无伦次的人一般都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危急关头或者紧急状态下,他们会感到紧张不安。一紧张就容易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说话、做事。所以,要想拥有沉着冷静的心态,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深呼吸,对自己说:“放松!放松!没什么大不了的!”试着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这样才能从容镇定地表达思想、组织语言。

最后,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的机会。这看似与处理危急状态时的情况无关,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在众人面前开口需要的是自信、从容和条理,而在危急时刻也需要这样的心理素质与技能。所以,假如一个人学会了无论在什么情境下都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思维,那么即便在危急时刻,他也依然能够冷静镇定地思考和处理。这正是“情况越紧急,说话越有逻辑性”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