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州集报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中国报纸和集报活动高潮(3)

一版右上角发表了中共中央发言人和记者的长篇问答:《国民党当局破坏菏泽协议、蓄意放水淹我解放区,不顾七百万人民生命、图逞内战阴谋,中共中央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这篇文章拉开了“黄河归故”系列报道的开篇。第二版刊登了李庄的文章呼应。一版还刊登许多即时性新闻,先后在河北邯郸、武安出版发行。于1948年6月15日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县里庄创办的《人民时报》合并新组建,改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石家庄出版发行。

《人民日报》发展与扩充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址迁往北平,继续出版发行。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自同年8月起,《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

1984年,我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后,《人民日报》发展扩充很快,2003年1月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推出华东版、华南版,《人民日报》西藏版,还拥有19种子报,如《环球时报》《江南时报》等一批新锐媒体和《人民文摘》《新闻战线》等权威杂志。重大时事、节庆、大典还推出号外、专刊、专版、彩版,用进口铜版纸印刷,《人民日报》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实力最雄厚的一个报系,是中国及世界发行和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目前在世界已发行80多个国家。被联合国社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青睐和关爱。

集报术语

报头、报徽、报铭

报头(也叫报名)是报纸的眼睛和窗口,是报纸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报纸的“身份证”,报纸的称谓,姓什么、名什么,报纸的代号和明码。

古代的文字媒体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报头。当时的“进奏官报”“报状”“杂报”以及宋以后的“邸抄”“阁抄”等统称“邸报”,这个名称正式确定,还是宋代以后的事,明代才趋于统一。“邸报”是当时的古代人对封建官报一种最习惯称呼。

《朝报》的名称习惯早于《邸报》,五代人就称唐时的官报为朝报。《邸报》《朝报》这两种称呼使用时间一直延续到清末。其中《邸报》使用范围最广,一直延续至今。《京报》是明末发展起来,一开始指京城的民间报房及堂室的各项文书邸报,到了清代中叶才逐渐发展成为官报和民间报房所办报纸的专用名词。据李贞刚考证:《京报》在形式上有重大改革。其一,开始有封面,采用黄色连史纸做封面,因而有《黄皮京报》之称;其二是开始使用“京报”两字做报头,在报头下方,一般都盖有所印报房的名戳。报房即当今的印刷厂或集团公司。“京报”二字的木戳蘸上红色颜料盖在封面的左上角,让读者一看很醒目。报房的名称一般是在封面的右下角,也有红色颜料,个别用白色连史纸做封面的则在封面上加红色的,写有“加官晋禄”“天官赐福”“一品当朝”“指日高升”等文字的吉祥图案。一般是将《京报》两字嵌在图案的上方,将报房名称嵌在图案的下方空隙中。有少部分将《京报》贴在印好的标签上。1900年当时琉璃厂有聚光、聚恒、聚升、合成、信义、集文6大报房,而“聚光”为领头字号。报头开始是铸字,人工做的报名,或找写毛笔字的先生写,后来发展为由某领导人或分管传媒的高级领导或领导成员(有书法水平)题写;有请名人、文化明星题写;还有的用名人字体拼凑而成。

有的一个报名中有一个或两个字由名人字拼凑。如《鼠报甲字号外》中的“报”字由主编张忠民书;用王羲之、毛泽东、鲁迅、郭沫若等书法大家的字拼凑合成的报头较多,也有由老百姓或布衣人书写报头。

一般报头放报眉的左方或右方,但在2006年元月开始,应新闻改革之需报头改为居中放置,以显示大气、大手笔。

报徽:报纸的标志或别有其他报的设计新颖以示本报特性的图案。

经抽样调查有报徽的报纸占抽样总数的8%,而企业类报95%有报徽,是宣传企业文化明显的品牌标志。笔者掌握的报纸中最早出现报徽的报纸是深圳主办的《华为人》报。有创业者的报徽,始于1985年3月。报徽中有自己组织的标志叫厂徽或集团徽,如《人民政协报》,是以政协徽章作为报徽。四川的《人民权力报》是以国徽为报徽。有的是以报头的英文字的缩写为报徽,《中外健康文摘》报,以红“心”为报徽。《安岳中医》报以中医的“中”字和红十字会的“十”字变形艺术字,图形像只大鸟,寓意中医院的事业就像翱翔蓝天的大鸟蒸蒸日上,永远向前。山东《大众日报》3只翱翔的雄鹰直搏蓝天。

《四川日报》报徽示意排除万难扬帆向前。《中国税务报》寓意税务事业也要讲高科技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四川税务报》《内江税务》(地税局办),同时以税肩章徽做报徽。

报铭:报纸的座右铭或报纸的宗旨和特色。用简洁文字标在报头的右上方或报眉下部。报头语,如,《新华日报》“高度、贴近、开放”;《江西日报》“方向凝聚力量”;《南方日报》“高度接近影响力”;《资阳日报》“权威、深度、责任、民生”;《四川法制报》“关注公民权益、维护公开正义”。

报铭在部分省市和地(市)级党报中出现最多。各部委专业性报刊普遍都有报铭。

经抽样调查,有报铭的报纸占总数的12.3%。

号外、晚报、晨报(含早报)、刊中报

号外定义:号外,是在前一期报纸已出版,后一期又未及时出版的一段时间内,为及时将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告知读者而临时编写的出版物。因其不列入原报编号,故名为号外。

据我国新闻史掌握的资料显示,中国境内第一份号外是鸦片战争以后,由广州出版的英文报纸《广东周报》印发的。

中国汉文出版的号外即第一份号外,是上海申报馆光绪十年(1884年)8月6日下午7时发出的,内容是关于中法战争的情况,原件不详。《申报》发出的第2号号外,是1884年8月22日(清光绪十年七月初二11时发出。)

1885年3月22日,大破法军于前隘,于是23日(初七)发出第3号号外。1885年10月20日印发第4号号外,内容:“乙酉科顺天乡试题名录”,刊登张謇等48名上榜者名,均不收分文。

以8月22日第2份号外来看,一事一议,标题和内容、字体相同,文字不足百,大小为8㎝×16㎝,其他两张版面也无多大变化,但科考一份号外另加了若干说明。到了日俄战争时期的《申报》号外,不仅从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新的突破,这是号外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而今面临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和新闻改革的大潮,那种种号外已形成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迅猛发展的好兆头。

号外收藏态势看涨。

因为号外有其特殊性,不是正报的期号,所以它发展空间更宽阔,出版商构思更巧妙、设计更新颖,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在各个时期都出版了号外,抗日战争时期有“西安事变号外”,“日本鬼子投降号外”,新中国成立后有“大跃进”,有“产量卫星”,“除四害”等号外,有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有香港、澳门回归号外,有战争、生日、逝者的号外,有体育类、奥运夺金、足球出线、女排三连冠、女足进八强等等。

北京申奥成功各大报纸都发了号外,不下于200种,“神舟五号飞船”号外有62种99份。仅2008年不完全统计:北京奥运开、闭幕式号外76种;火炬传递号外32种、抗震救灾号外55种、神舟七号飞船号外246种,其他号外117种。

目前集报市场和拍卖会很火暴,一般的标价为10元,起价为50元的《人民日报》精装,8月8日29届奥运会开幕式号外已炒到300元。号外报比创刊、试刊号抢手,除了早期报、“文化大革命”报要名列第三增值较大的报纸。

晚报、晨报(含早报)

这类报纸以休闲、自然、时尚、人文、旅游居多,它是由报纸的周末版、星期刊或上午版、下午版和城市都市报发展而成。也有正刊报直接改版为晚报,近来由广播电视报整合,如《内江晚报》是内江广播电视报的改版。

最早的一份晚报是1882年出版的《夜报》。接着创刊的有:《上海晚报》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创刊于上海;《国民晚报》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4月24日创刊于上海;《世界晚报》于1924年4月26日北平创刊;《观海晚报》于1931年12月15日上海创刊;《鲁迅晚报》1946年2月15日北平创刊;《真理晚报》1947年7月15日北平创刊;《人民晚报》1949年5月1日北平创刊;《北京晚报》1958年3月15日北京创刊,上述系列报和上海的《新民晚报》(1929年)等一批早期晚报,它们收藏和研究价值、观赏和增值空间很大,在集报界和集藏市场也很抢手。

后又创办了《中国晚报》《东南晚报》《上海晚报》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随着经济发展,晚报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上海的《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创刊,先后出版过南京版、重庆版,成都、上海、北平有日刊、晚刊。

比如,《成都晚报》1956年5月1日创刊,1962年改《红色新闻》,1968年8月改《新成都报》,1971年6月改为日报,1983年1月1日恢复报名《成都晚报》。《重庆晚报》1985年5月1日创刊,其前身是《重庆日报·星期天》。

《长春晚报》1969年6月1日创刊,前身是《长春卫生报》;《安庆晚报》2006年9月19日创刊,前身为《安庆日报·下午版》。

目前,《扬子晚报》《今晚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齐鲁晚报》《金陵晚报》《新安晚报》《宁波晚报》《燕赵晚报》进入中国晚报、都市报集团30强。集报圈内还成立了“中国晚报系列研究协会”,对晚报的学习、交流、收藏、市场与营销,促进晚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晚报叙谈

解放后我国第一张晚报是《新生晚报》,天津市于1949年1月解放,原《新生晚报》登记后于1949年3月复刊。

出版时间最早的晚报是《新民晚报》。1946年5月创刊的《新民报晚刊》,1958年4月1日改名为《新民晚报》,1966年8月22日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刊,1982年1月1日复刊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创刊的晚报是1957年10月1日创刊的《羊城晚报》,在广州诞生,由叶剑英题写报头。第一家海外报纸是《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81年1月4日创刊。

唯一报道晚报界活动的报纸——《中国晚报界》,于1996年3月25日由中国晚报界协会出版内部发行的《中国晚报界》,每月一期,由《今晚报》主办,以报道晚报界活动、介绍晚报工作经验为主要内容。

发行量最多的晚报是《新民晚报》,1988年3月1日发行总量达164327份。1997年10月报道第八届全运会,发行量一度突破185万份,再创历史纪录。

第一份跨国办的晚报是上海的《新民晚报·美国版》,1996年11月9日创刊。

第一家与台湾省合作的媒体是《新民晚报》,与台湾的《中时晚报》于1992年7月1日正式签订友好合作协议。

第一家上门推销的晚报是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晚报系列类),1996年3月首创“敲门发行”。向市民零对零的宣传发行取得成功,为其他各报效仿。

晨报、早报

在盛世的当今中国,各媒体为了服务广大市民,特别是党报集团的各子报。把群众视为上帝,为了上帝的生活享受,即一天中早上起床,吃饭后便可获得一份美美的精神早餐,各媒体纷纷办起了早报、晨报,这类报纸贴近生活、走入家庭、走入机关或走进学校,赢得了广大读者群众,发行量、市场销售看涨。

刊中报

一种刊物,它在创办以后,为了吸引读者在刊物的中间页码或末篇处而设计出版的“一种浓缩的报种叫刊中报”。它分两种,一种很直白就叫“刊中报”,而另一种就以各自特色或当地地名而冠报纸名称。

它同样有创刊号、创刊词,编写总第×期,一般是两版,有四版的,有八版的。刊头有题字,一般是以书法家题写报名,是一个完整的报纸系列,应该纳入“刊中报”一类。登记时只登母刊名、×期、刊中报,而只保留报纸,不再保存杂志,如果藏杂志的可保留。还有副刊转办为正报的《北华樻报》的副刊《字林西报》于1864年7月创刊,独立发行。《安岳文艺》《安岳月报》等刊也改为报纸。还有报纸也设立报中刊,如《深圳晚报》报中有《今日足球》刊、陕西《现代保健报》内设有《报中报》,用双线框住小版块,便于装订等等。报纸、刊物互相转化这种现象较多,为集报者增添新报种。对于刊中报《中国无名集报》《普州集报》等民刊还展开了讨论,多数集报者认为应属于一种报纸,似专刊、特刊类型。

集报、报纸市场潜力大,存储历史和积淀文化系原创,比电脑制版复印件真实,并使纸质品的报刊不在短期内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