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历史大事件的另一面(3)
一种说法认为,佛朗哥不参战是因为国内经济、政治危机。当时,西班牙内战刚刚结束,国民经济濒于停滞状态,食品严重不足,灾荒频繁,人心浮动。必要的进口工业材料和设备供给不足,黄金、外汇储备十分短缺。
政治方面,共和派、君主派右翼集团和共产主义者左翼集团依然保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和影响。佛朗哥领导长枪党内部也酝酿着的种种不和、猜忌、争斗又削弱了党的独裁统治能力。故而佛朗哥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国民经济、稳定政局、确保独裁统治。
对于这种说法,有人提出质疑:国内危机并非佛朗哥不参战的可靠理由,这是因为历史经验告诉人们,转移政治危机、缓解经济危机的最快捷而有效的办法,往往正是对外战争。
第二种说法认为,佛朗哥不参战是因为同盟国的利诱、拉拢。西班牙和直布罗陀、丹吉尔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盟国担心,一旦西班牙加入轴心国作战,直布罗陀海峡必为其控制,大西洋与地中海航路中断,后果不堪设想。为此,1940年3 月,英国同意向西班牙提供200 万英镑的贷款,并允许它从盟国进口某些禁运的工业原材料,英国还从阿根廷快速运送一批食品到西班牙以解决其燃眉之急。1941年初,美国以红十字会的名义援助西班牙价值150 万美元的食品和药物。随后,罗斯福又设法让国会同意放松美国商人向西班牙输出石油的控制。
但这种说法的软肋在于:人所共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佛朗哥建立政权之除给予了大力支持,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是佛朗哥的大恩人也不为过,三者更是形成了“兄弟式”的亲密关系。而且,德国一直在对西班牙提供军事援助,希特勒更是对佛朗哥许以重诺,可佛朗哥却终究不为利所动。
第三种说法认为,佛朗哥并不仇视英、法、美等其他西方国家,他反对的只是苏联。因为苏联是支持西班牙国内左翼力量的后台。佛朗哥曾经说过,西班牙和西方世界的真正敌人是苏俄,西方国家之间的任何战争都不过是为俄国人“火中取栗”。1941年6 月,德国进攻苏联,佛朗哥立即表示支持德国的军事行动,并很快组织了1.7 万人的长枪党志愿军,称为“蓝色师团”,参加对苏作战。佛朗哥强调,“蓝色师团”只表明西班牙抵制苏俄的一贯立场,这并不等于参加轴心国一方作战。
然而,这种说法也存在疑点,那就是1943年德军失去对苏优势后,佛朗哥为什么要落井下石似地撤回“蓝色师团”呢?而且佛朗哥与各国的交往表明,他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不会因为反对苏联而放弃参战可能带来的利益。
更让人疑惑的是,面对佛朗哥坚决的中立态度,当时在欧洲势力正盛的希特勒却一再容忍,甚至当佛朗哥拒绝他进攻直布罗陀海峡的提议后,也并未对西班牙开战。然而,这其中的种种疑惑,也随着佛朗哥的逝世最终尘封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克里普斯在二战期间为何突然访印
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反法西斯主力的英国却在集中精力对付轴心国的同时,悄悄派遣政府要员克里普斯突然访印,他们用意何在?
战争中总是会有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比如二战期间英国政要克里普斯突然访印的事件就疑云重重。要知道,当时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英国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力国,需要集中精力和轴心国决战。而在此战争的关键时刻,英国的下院领袖、掌玺大臣克里普斯却在1942年春,带着解决印度问题的《宣言草案》(亦称《克里普斯方案》),风尘仆仆地飞往新德里访问。在大战关键时刻,英国当权人物为何要采取这一行动?
多年以来,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大致形成了这样四种观点:
丘吉尔决定说
鉴于丘吉尔在二战中应对纳粹德国的果敢表现,有人这位克里普斯访印一行是丘吉尔本人作出的这一决定,这是出于当时战局的考虑。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日本加速了侵略步伐。1942年春,日本先后占领了新加坡、仰光,并且威胁到了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印度的东大门——孟加拉和马加拉斯也随时有沦陷的可能。素以维护大英帝国利益而著称的丘吉尔首相,为了维护自己的印度殖民地免受日军蹂躏,当机立断,派遣克里普斯访印,以此来加强英国的地位。
罗斯福干预说
一些美国学者则认为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影响和干预促成了这一行动的实施。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两国同日本对南亚次大陆的争夺更加激烈了。当时,中美两国政府首脑考虑到盟国的共同利益以及印度所处战略地位,曾多次要求丘吉尔早日解决印度问题,以争取印度人民尽快投入反法西斯战争。
工党压力说
一些历史学家从英国政局内部来分析认为,克里普斯访印一行是迫于英国国内工党的压力。众所周知,战时英国联合内阁中,在对印行政策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工党内出现一股势头,要求丘吉尔改变以往的政策,放弃僵硬政策,缓和矛盾,争取让印度也加入到战争中来,特别是克里普斯,力主改善英印紧张关系。丘吉尔害怕内阁分裂,在工党的压力下,被迫作出上述决定。
印度呼吁说
也有人认为,是当时战火日益逼近印度,印度人民的独立呼声日益升温,强烈要求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3天,即1939年9月3日,林利思戈总督没经各党派的同意,就擅自宣布印度参战。全印度人民奋起抗议他的这一决定,反英反战情绪高涨,印度自由派一些人士萨普鲁等人也联名上书,直接呼吁丘吉尔本人要求英国采取实际行动,以缓和日趋尖锐的英印矛盾。
为打破政治僵局,巩固统治,英国于1942年3月派遣克里普斯访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没有满足国大党在战时建立国民政府和印度国人掌管国防的要求,而被拒绝。
对于克里普斯在二战期间突然访印的真正原因,历史学家还在不断进行研究,希望有朝一日它的谜底能最终浮出水面。然而,和历史上其他神秘莫测的大事件相比,它只能算是一个小谜团,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泛了泛水花,便悄无声息了。
巴尔干的政治纠纷之谜
在巴尔干这块政治、军事要地,自古以来就积聚着欧洲各大国的垂涎目光。二战中,巴尔干也不例外地称为轴心国和同盟国的争斗目标,再次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巴尔干政治纠纷,这一切都源于保加利亚君主保罗斯三世的离奇死亡。
自古以来,巴尔干地区就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它不仅有着重要的政治地位,更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因此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而在二战中巴尔干地区发生的政治纠纷则是一个至今未解开的谜团。
巴尔干对希特勒来说不仅是其第三帝国的东部前线,而且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石油,使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巴尔干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还为德军提供了好几万的士兵。
然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密切关注着巴尔干地区的局势:这块土地太适合共产主义传播了。而且,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无疑将为斯大林的战争机器提供巨大的帮助。英美更是一直在发布谣言,迫使希特勒相信盟军将要进攻巴尔干重地保加利亚,这样就使希特勒调集军队到保加利亚,从而减轻了盟军在西欧的压力。
由此可知,巴尔干地区在当时具备了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从地理位置来看,保加利亚位于黑海之滨,南临希腊,北临罗马尼亚,长370英里,最宽处185英里,是一个山地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而从政治上来看,保加利亚君主保罗斯三世一方面在珍珠港事件后不久对英美宣战,一方面却又尽量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保罗斯三世这种截然相反的作战态度实在让人不解。
1943年年中,希特勒在他的东普鲁士的指挥所得到消息说,保罗斯三世暗中纵容将该国从轴心国分裂出去的行为。希特勒顿时警觉起来,1943年8月28日,希特勒在他巴伐利亚的行宫中紧急召见了保罗斯三世。在希特勒一阵暴风雨般的咆哮后,保罗斯三世同意保加利亚继续留在轴心国。然而,正是这场会面拉开了一场有名的政治纠纷的序幕。
当保罗斯三世同希特勒经过不愉快的会面,回到首都索菲亚几天后,这位一国之君就暴毙宫中,从发病到死亡不过一个小时。在柏林,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宣布,保加利亚君主保罗斯死于一种罕见的毒,可能是蛇毒。
无可置疑,有人谋杀了保罗斯三世。但谁是谋杀者呢?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苏联人都有可能,甚至可能是保加利亚本国人。而且,一个保卫森严的皇宫里怎么可能出现毒蛇呢?皇帝奇怪的死亡在保加利亚国内引起了不安和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