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1879~1898年:萌芽(6)
提案通过后,为统一学科,沪校的土木科调归唐校,沪校的管理科调归京校;唐校新设的机械科和京校的电气工程班调归沪校。学校改组调整工作于1921年6月完成。7月1日交通大学正式成立。9月10日京唐沪三校同日举行开学典礼。
1922年6月,交通总长高洪恩以“交通大学组织未善”,将交通大学改组为两所独立的学校。沪校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唐校改称交通部唐山大学;京校撤消,并入交通部唐山大学,称唐山大学北京分校。1923年,唐山大学本部划出部分专业给北京分校,同时北京分校独立,改称北京交通大学。
1926年秋,交通部代理总长兼唐山大学校长常荫槐,利用京奉铁路局历年拖欠学校办学经费20余万元,筹建交通部唐山大学锦县分校,设管理,工程,矿冶3个系。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设立大学院掌管教育。该校因在北洋政府管辖区内,仍属北洋政府交通部管辖。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唐山大学改名唐山交通大学。6月15日,国民政府宣布南北统一,委派孙鸿哲接收唐山交通大学。
6月29日,唐山交通大学改称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改称第三交通大学;上海的南洋大学因早已在国民政府管辖区内,改称第一交通大学。
9月8日,交通部将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第三交通大学改组为交通大学,校部设在上海。
10月,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12月,交通大学移归铁道部管辖,唐山、上海、北平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29年2月,在北平的铁道管理分院改称北平交通管理学院。
1930年2月,按照交通大学的统一部署,着手筹办唐山工程学院研究所,9月成立。
5月2日,交通大学公布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1月25日,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汉奸殷汝耕粉墨登场。冀东大片国土处于日伪铁蹄之下,惟有唐山工程学院校园仍飘扬着中国国旗,称为冀东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苍松。
[附文]曲折的历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正值暑假,学生大多回家探亲,惟1938届学生正由伍镜湖教授带领,在北京西山进行铁路测量实习。事变骤起,情势紧急,不过10日,唐山交大校园即落入日寇魔掌。
由于众多师生和校友进行了大量联络工作,唐山交大分散的学生,在亲朋、校友接济下,逐渐向上海、武昌、南昌、湘潭等城市集中。
10月初,当局组织上海、南昌两个办事处,在赣复校上课。后因战争形势,决定将学校迁到湖南湘潭。
12月15日,在战火纷飞的条件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经历了5个多月的逃难流浪奔波,自力更生,排除万难,在湖南湘潭临时校址举行开学典礼,复校上课,弦歌再续。
1938年3月下旬,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并入唐山工程学院,改为铁道管理系。铁道管理系并入后,师生人数剧增,湘潭校舍不敷使用,学校于5月23日迁往湘乡杨家滩。
10月武汉陷落,11月初日寇进攻湘北,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弃城逃跑之前纵火焚烧了长沙城。杨家滩距长沙一百多公里,人心浮动,以为日寇朝夕可至,学校被迫迁移。迁移路上,得到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接济和资助。茅以升院长率领师生,历时70多天,行程2000余里,终于抵达贵州平越(今福泉)秀丽的藜峨山下、清澈的犀牛滩畔,继续办学。
1941年8月,奉教育部指令,该院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学院。学生群情大哗,致电教育部提出抗议。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将该校改组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44年11月初,日寇向桂北发动进攻。日寇在占领桂林、柳州之后,又攻占了黔南独山。平越离独山仅100余公里,国民党宪兵队宣称:平越已划为前线,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即将进驻督战队。自此月余,平越处于混乱状态,学校不得不亟谋迁移。在来不及确定迁移地点和教育部未予拨款的情况下,学校于11月16日布告全校,暂时停止上课,到重庆去集中。
1945年1月3日,罗忠忱校长到达重庆,与交大唐、平两院在渝校友会商,得知璧山丁家坳有一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可用,当即议定暂迁丁家坳复课。2月上旬,大部分师生已到,15日正式开学上课。
6月6日,教育部为开发西北,建立西北交通人才中心,指令该校于暑期迁往甘肃天水,改称国立交通大学甘肃分校。7月25日,顾宜孙校长上书教育部,力申学校师生员工不堪再迁之苦,胜利复员在望,恳请免于迁陇。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抗日战争胜利,迁陇之议作罢。
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全校师生员工欣喜若狂,当晚在丁家坳举行提灯游行,庆祝抗战胜利,漫长的流离岁月即将结束。9月上旬,学校组成复员委员会,研究制定复员计划。
1946年3月,教育部指令唐山工程学院迁回唐山原址。教务主任伍镜湖教授自重庆飞抵北平,转道唐山接收校园,并主持复员准备工作。
4月,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改组,唐、平两院恢复战前旧称,各自独立。6月,唐院复员大队出发,沿陇海铁路归唐。一路上又得到校友和群众的帮助。8月,唐院复员大队一行终于回到了阔别9年、魂牵梦萦的唐山校园。
8月14日,教育部复文唐山工程学院:经行政院审核,原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更名为国立唐山工程学院,隶属教育部;原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更名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迁回北平。
8月23日,唐山工学院复员唐山。因铁道管理系迁回北平,唐山工学院只有土木工程系和矿冶工程系两个系。
复员前后,唐院师生和各地校友曾对学校的发展、调整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的讨论规划。意见大致为:恢复唐山交通大学校名;将矿冶学科分为采矿和冶金两个学科,增设建筑、机械、电机等学科。并力陈:作为独立的工学院,机、电两科不可或缺。
在师生、校友的一再要求下,教育部仅批准唐山工学院科系设置作部分调整:土木工程系依旧;矿冶工程系分为采矿工程、冶金工程两个系;仍保留矿冶专修科。新增建筑工程系。
9月,学校在上海、天津、唐山三地招收新生。11月1日,新、旧学生均报到注册,开始上课。
1947年1月,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全面发动内战之后,物价飞涨,法币大幅度贬值,而教职员工的工资却处于冻结状态,生活难以维持。为此,唐山工学院全体教授忍无可忍,举行罢教,以示抗议。
4~5月,国民党政府宣布要压缩教育经费,进行院系调整。教育总长朱家骅下令上海交通大学停办航运、轮机两系,取消一个学院,并改校名为南洋工学院。上交师生坚决反对,立即奋起反抗,并组成护校委员会赴南京请愿,进行斗争。
5月初,在上交护校运动的影响下,唐山工学院班长联席会议决议成立护校委员会,提出“恢复交通大学校名,增加办学经费”的要求。护校委员会还派出代表与各地校友联系,争取校友支持。为表示护校决心,全体学生进行了罢课。
1947年5月15日是该校建校51周年、唐山复校42周年校庆纪念日。唐山工学院隆重举行抗战胜利复员后的第一次校庆盛会。纪念会上,顾宜孙院长首先致辞,后宣读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次长杭立武,交通部部长俞大维、次长谭伯羽的贺电。前院长、北洋大学北平部主任李书田教授讲话,建议唐院恢复唐山交通大学校名。全体学生向教授献上“万世师表”锦旗一面。
5月末,为恢复交通大学校名,唐平沪三校护校委员会开展联合斗争。唐山工学院护校委员会派代表去南京、上海与当地校友联系。南京、上海及各地校友对护校运动表示坚决支持。校友茅以升、赵祖康、朱国洗等还列举事实说明:自1937年交通大学三校改属教育部以来,受到种种限制,不利于交通教育发展。为有利于保持学校传统,有利于学校发展,应恢复交通大学校名。
茅以升等校友认为:交通大学唐平沪三校原由交通部创办,三校之所以有今日成就,归功于交通部大力扶植。为求护校运动根本问题之解决,关键在于摆脱教育部的领导。因此,护校运动应发展为“回(交通)部运动”。南京、上海两地校友迅速响应。护校运动遂发展为“回部运动”。
由于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1948年暑假前后,一些校友致函学校,建议南迁。师生中一些惑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惧怕战火的人以及部分南方籍师生也要求学校南迁。
11月11日,时局变化加剧,战事逼近唐山,迁校的呼声日益高涨,人心动荡,课程无法继续,开始停课。停课后,主张南迁的师生组成迁校委员会。随后学校收到校友来电,因顾虑师生员工的安全,催促及早南迁,有“教育部准许迁萍乡”之说。
11月17日,学校召开紧急院务会议,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一条“即行南迁”的议案。一经通过,学校师生员工及家属即行分头觅取南下途径,准备南迁。家居南方的一些师生立即开始行动。大部分师生员工分成3批经天津乘船南下。最后一批师生员工200余人,于11月21日离开唐山,部分图书仪器也装箱南运。
经过极其艰难的旅途生活之后,12月6日,最后一批师生员工到达上海。先后到达的师生员工,大部分在上海交大暂住。
12月12日,唐山解放。在唐山工学院校园中仍有部分员工留守,迎接了解放。
学院南迁上海,因事出仓促,师生员工的旅费及日常生活用费、工价未予津贴。在12月初到达上海后,虽暂借上海交大容身,但吃饭问题自始非常严重。上海物价高昂,且逐日上涨。该校师生员工,既无公教人员的配给,又买不到上海市民的户口米,教育部又不拨经费。学校唯一的财源,只是校友们一时的资助,杯水车薪,但难维持久远。于是,迫不得已,又采取紧急疏散办法,由汪泰葵教授和金传炳讲师率领200多名学生于12月15日自上海乘车前往江西萍乡。
1949年1月,心力交瘁的顾宜孙院长再次请求辞职。教育部没有批准辞职,但准允他请假,并准允唐振绪以教授身份代行院务。1月11日,唐振绪代院长到职视事。
1月19日,唐院长与茅以升、赵祖康、胡博渊、朱国洗等校友举行座谈会,会商唐院南迁后的校址与复课问题。经过讨论议决:争取10天之内,在上海寻觅独立性校舍复课;如果于期限内无法实现,即去萍乡复课。
唐院长不负众望,费尽心力,为寻觅校址日夜奔波,终于商得上海交大王之卓校长同意,在不影响该校教学的情况下,借用上交的课堂、实验室等,作为唐院师生复课之用;又商得交大校友会同意,借用新文治堂作为唐院师生住宿之需。
于是唐院长于2月1日在上海召开第一次院务会议,力陈在沪复课之必要。结果会议一直通过:即日在沪筹备复课。在江西萍乡的200余名师生,得悉学校决定在沪复课,于2月中旬返回上海。
3月12日,教育部准允顾宜孙教授辞去院长职务,正式聘任唐振绪为国立唐山工学院院长。
3月28日,在学校的运筹指挥下,全校师生员工经过艰苦紧张的筹备,终于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借上海交大校舍恢复上课。对此,上海交大给予很大支援。
上课未及1个月,时局发展急转直下。因国民党反动当局搜捕学生和强迫学校疏散,因而课业无法继续,不得不宣告停课。
4月27日,上海警备司令部发出命令,勒令上海15所大专院校紧急疏散,限令3天内退出原址。“倘逾期犹未完成此项疏散工作,则由警察局等机构派队前往,强制执行。”唐山工学院被迫停课。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从上海交大搬到启明新村。
在唐山,此年3月,华北交通学院自石家庄迁至唐山校园。该院是华北解放区1948年8月创办的高等专科学校,隶属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
未随学校南迁的罗河教授等员工,于此年4月自平、津等地回到唐山,组成复校委员会,组织修复遭到破坏的校园,以迎接上海解放后将要返回唐山的师生员工。
此年初,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修复铁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铁道部,唐山工学院归其接管。6月,该部派顾稀为接管唐山工学院的军代表。顾稀已于3月先期到任。
5月30日,该校在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决定派王效通和邓洋两位同学返回唐山,尽快与唐山取得联系。6月初,王效通和邓洋到达唐山,向顾稀汇报上海的唐院师生情况。顾稀旋即派接管联络员赵锐和李泳携款前往上海,迎接唐院师生员工返回唐山。
6月19日,唐振绪院长率领该校大部分教职工及家属和学生共600多人,与上海交大等高校师生依依告别,自上海启程北返。经过8天8夜的艰难行程,于6月27日回到唐山。
7月8日,军委铁道部决定:国立唐山工学院、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交通大学,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7月13日,中国交通大学正式成立,由校友茅以升任校长。唐振绪任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在唐山工学院内,增设机械、电机、化工等系,这些系的骨干教师大都是上海交大校友。
8月20日,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筹建研究所,负责完成部属各单位委托的技术研究任务。1950年3月1日,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在唐山校园正式成立,所长由唐山工学院院长唐振绪兼任。随后研究所迁至首都北京,即今中国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8月,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仍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52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涉及一百多所高校,主要是把一些大的学校分解为一些小的学校。
北方交通大学建制撤消,其主体唐山工学院的建筑系,调部分教师到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后调整到天津大学;矿冶系部分调整到新组建的北京钢铁学院,部分调整到原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矿业学院;化学工程系部分师生调整到天津大学;材料工程系调入北京铁道学院;电机系电讯组调整到原哈尔滨铁道学院;土木系水利组调整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铁道学院、重庆大学铁道工程组部分师生则调入唐山工学院。
自此,唐山工学院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成为专门培养铁道工务、机务及电务、电机等铁道建设人才的高校。
20世纪50年代初,该校在北京潭拓寺建立唐山铁道学院北京分校,后成为铁道部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