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海南黎族艺术中太阳崇拜文化意象研究
王士立更新时间:2020-07-24 18:39:10
最新章节: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海南黎族艺术中太阳崇拜文化意象研究》站在艺术学研究视角,对海南黎族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太阳崇拜文化进行研究。黎族的织锦纹饰、织造工艺、文身、神话、民间故事、铜鼓纹饰、骨簪、银饰等艺术类型都体现了太阳崇拜的观念,并从起源性、群体性、社会性等角度探讨黎族原生态艺术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生命内涵。本书研究材料多为田野考察收集,是深化海南黎学文化研究有益的补充。《海南黎族艺术中太阳崇拜文化意象研究》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黎族民族概况;简要介绍了黎族的民族史与黎族艺术现今发展概况。第二章黎族太阳崇拜神话和传统民歌;对黎族传统民歌、神话故事中蕴含太阳崇拜文化的母题进行分析与归纳。第三章黎族太阳崇拜的古文化特征;对黎族由于太阳崇拜观念所保留的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品牌:纺织社
上架时间:2018-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书数字版权由纺织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士立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满族说部的萨满女神神话研究
《满族说部的萨满女神神话研究》在已出版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基础上,结合东北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俗礼仪等内容,集中研究满族说部中的萨满女神神话。同时,尽量还原满族说部所产生的文化语境,在东北女神文明大文化背景之下探讨满族说部的萨满女神神话,运用文化人类学、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研究等方法探讨满族说部萨满女神神话特色,挖掘满族说部独特的文化价值、民族价值、历史价值、宗教学价值等。文化19万字 - 会员
天府镜像与文学中国:当代四川多民族文学发展研究
本书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出发,立足文学人类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四川省四市州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状貌的描述、归纳、比较与分析,展现四川省多民族文学的发展过程、状态与水平。在呈现四川省多民族文学发展状貌与特点的同时,为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作镜像观照。本书既是文学的人类学描述,也是文学本体的考察。作者由外而内,由文学现场到文学作品,展示四川省多民族文学的特点、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文学和政治、区域、民族身份文化23.6万字 - 会员
“城市更新”建设背景下的中山国文化元素融创研究
本书为2023-202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HB23YS042)立项课题研究。本研究将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纹饰统称为白狄中山国纹饰。从纹饰史视角,挖掘和构建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三个主要阶段的“纹饰”特征,明确其属性与意义。从白狄中山国纹饰认知、理解、融合、创新,在河北新都市设计中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与探索。通过艺术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元文化的交叉对比研究,探析白狄文文化7.1万字 - 会员
格萨尔史诗当代传承实践及其文化表征
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是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选择、判断和再创造的结果,是对史诗所蕴含的民间文化精神的绵延传续,也是对口头文学格萨尔史诗的一次创造性转化、重构和再创作实践,其传承与创新效应已成为藏文化艺术巨大的再生资源。本书试图对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类型、传承实践及其文化表征进行寻绎与分析,使民间史诗的“活样态”以新的艺术形式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紧相维系,从而开启人们对古老史诗新的阅读感受和新的文化18.5万字 - 会员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村落社区的活态传承案例,全面、系统梳理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本书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集体性建构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也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平台实现发展的具体路径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文化14.9万字 - 会员
文学民族志:范式与实践
“文学民族志”是作者近三年提出的概念范式,即采用人类学的知识,借鉴民族志方法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作者在传统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张。“文学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学文本(即“文学作品”)、参与观察、现场取证以及乡土知识,即在精读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到作品的发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体察作家在作品中“从生活中来”的细节,以及其所“收藏”的生活本真,并试图还原“乡土知识”与“民文化24.7万字 - 会员
近四十年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神话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拙著在前人的基础上,梳理了学术史发展轨迹。第一章是研究对象与学术分析。选择近四十年民族神话研究学术成果为研究对象,然后进行甄辨、阐释,集中分析,探讨出规律性的结论。第二章论述民族神话收集整理期的学术成就,涉及“形象思维”讨论和文化人类学等。第三章分析民族神话理论阐发期的学术成就,论述了方法论热潮、跨学科研究和域外研究等。第四章探讨了21世纪民文化22万字 - 会员
守望与薪传: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研究
本书从人类学视角出发,运用口述史方法采集“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口述资料,不仅是对“伊玛堪”研究的必要补充,也为后人继续研究“伊玛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本书用文字记录“伊玛堪”传承人的学艺经历、技艺传承脉络、人生轨迹,将个人生命史并入口述历史的研究范围中,以期从生命历程的角度呈现“伊玛堪”传承人对于“伊玛堪”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文化27.7万字 - 会员
草原文化与元代文学研究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是特殊的也是复杂的。这种文学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元代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域商业文明的多元冲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这对元代社会环境、政治秩序、文人精神、审美趣味、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多元一体的新的文化体系中,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本书探讨的是草原文化对元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元代文学对原有文学传统的继承,文化24.8万字